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dhzhou888

[讨论] 质疑刘宗昌的马氏体相变非切边机制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3-28 2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wwlwwl 发表于 2012-11-2 09:18
近些年的怪相:未作很深入的研究论证,就推出难以服众的新结论。在应用领域也就罢了,在专业基础理论领域这 ...

就这件事而言,我觉得刘宗昌前辈做的没错,他并不是为了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他并没有轻易下定论,只是对科学抱有怀疑态度,并且指出了原来马氏体相变理论依据的不足之处。如果凡事都以之前的理论为基础,而不去怀疑,去找出那些前人所犯的微小的错误,那么万一前人错了,后面的人都会一直错下去,以后的科学就会变成伪科学。

不光是马氏体转变机制不完善,存在瑕疵,材料科学基础中同样有很多理论存在分歧,一个模型不能解释相关的所有东西,但我们在没有找到最完美的模型之前,只能把大家所提出的模型都当做参考,或者有些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种作为参考,没有谁说是把这些不完善的模型直接就当做真理完全信任,也许某一天有人提示一个新的模型,诶,大家觉得很有道理,与实践结果符合程度比较高,我们可能就会把这个新模型作为参考,而放弃旧模型。

现在是这种情况,马氏体切变机制在许多人看来好像是对的,但是有些水平高的人就发现了很小很小的瑕疵,对此提出了怀疑,如果相信切变机制的人能够自圆其说,通过一些方法证明没有这些瑕疵,那么这些人的怀疑可以消失,但如果他们不能通过任何方法证明切变机制百分之百没有瑕疵,那么就请不要阻止别人去怀疑,去发现更好的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3-28 22: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搬运工 发表于 2012-11-4 19:55
这样的孜孜不倦究竟尚有多少?
前不久去了一趟书店,翻阅了几本热处理书籍,就一个“淬透性”问题,几本书 ...

我感觉这是好现象,不说您说的这个“淬透性”问题,我看到的有些别的问题,几本资料上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各自并不对立,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说的都不全面,那么我们结合这几本资料就可以让自己的理解更全面而不局限在单一的一种思路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3-29 13: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xueshaokkk 发表于 2013-3-28 22:37
我感觉这是好现象,不说您说的这个“淬透性”问题,我看到的有些别的问题,几本资料上的观点虽然不一样, ...

我指的是几本书的作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3-3-29 15: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的非常好,受益匪浅,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01: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祖耀院士的《评刘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一文见:http://www.docin.com/p-403012794.html
请能下载的朋友把该文帖出来,供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5-8 21:4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宗昌是我老师啊,我在学校的时候还给我们班上过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gs76609530 发表于 2013-5-8 21:45
刘宗昌是我老师啊,我在学校的时候还给我们班上过课。。。


欢迎刘老师的学生参加讨论,让刘老师的精神和学问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1: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hzhou888 于 2013-6-2 01:41 编辑

今2013年5期《金属热处理》杂志刊登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张骥华、戎咏华教授的文章:《马氏体相变切变机制的现代试验验证和切变能计算——再评"马氏体相变非切变机制"》cheng1555版主已经扫描该文上传:
http://www.rclbbs.com/forum.php? ... p;page=1#pid12667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06: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祖耀院士:《评刘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发表于《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年02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2: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材料热处理学报》2013年03期发表了刘宗昌等的论文:
关于贝氏体铁素体形核的评述——兼复徐祖耀《评刘宗昌等“贝氏体……”一文》
【摘要】:贝氏体铁素体在晶界形核的新观察验证了形核的一般规律。依据试验观察,理论计算得贝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为:a*=16.7 nm;b*=25 nm,ΔG*=270 J.mol-1,此值合理。奥氏体中贫碳区的存在是普遍事实,试验也测得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内形成了贫碳区;不能将Spinodal分解与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混为一谈。涨落是相变的契机,在孕育期内奥氏体中必由于涨落而形成贫碳区。阐述了非协同热激活跃迁形核机制。大量TTT图分析和实测均表明贝氏体铁素体形核-长大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
哪位朋友能下载的话,可以贴出来供我们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9-4 23: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评刘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今后需要什么文章我可以帮忙,我可以免费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zzrzzr 发表于 2013-9-4 23:11
上传《评刘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今后需要什么文章我可以帮忙,我可以免费下载。

您上传的论文已经在89楼贴出,您能上传:《材料热处理学报》2013年03期刘宗昌等的论文:
关于贝氏体铁素体形核的评述——兼复徐祖耀《评刘宗昌等“贝氏体……”一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9-8 21: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engdehui 于 2013-9-8 21:39 编辑

几年前,在分析汽车半轴法兰处过渡圆角的感应淬火裂纹时,发现根据现有理论分析会得出矛盾的结论,觉得现有马氏体相变理论确实不完美。于是对刘宗昌教授敢于挑战传统理论的精神表示钦佩,并支持刘教授的一些观点,如表面浮突不能作为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判据。对相变驱动力的计算问题还是一头雾水,不敢随意评论二者的对错。不过还是觉得戎咏华教授的言辞过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3-9-24 14: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dhzhou888 发表于 2012-10-30 19:54
徐祖耀院士令人敬佩的科学家。附件是他发表在《热处理》2012年3期的文章:《相变基础研究》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9-29 11: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caicai 发表于 2013-9-24 14:42
学习了

是的,我们要不断学习,继续学习。在国庆长假里上上热处理论坛,看一篇文献,也是不错的休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0-2 2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宗昌对徐祖耀文的回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02: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zzrzzr 发表于 2013-10-2 22:52
刘宗昌对徐祖耀文的回复。

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奉献!该文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2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3-10-10 11: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理论研究,建立一个相变的模式,属于学术争论,大家讨论意义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06: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开此帖的目的不是要求选边站,主要是:引导学习,开阔眼界,夯实基础,思索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12: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戎咏华教授在《热处理》杂志2014年03期发表了《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不变平面应变》一文

摘要: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基于马氏体相变产生的浮凸和在母相中预先刻制的直线变成在相界面上连续的折线,提出了以切变为基础的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征-“不变平面应变”的概念。随后,以该概念为基础建立了马氏体相变晶体学表象理论( PTMC)。然而,刘宗昌等基于相同的实验,即马氏体相变后的直线刻痕仍为直线和浮凸形态为帐篷形,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热处理》杂志上发表文章,否定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进而否定马氏体相变的“不变平面应变”。如所周知,否定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就是否定“不变平面应变”,因此刘宗昌等于2013年发表的文章彰显出他们的轻率。本文作者已在3篇文章中列举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驳斥了他们的错误观点,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理解我们文章中的实验和理论。为此,本文再次引用Yang 和Wayman的透射电镜实验结果,即单变体马氏体使预存在的层错迹线(直线)变成折线,而自协调的多个马氏体可使迹线仍为直线;单变体马氏体的浮凸为N形,但多变体马氏体的浮凸可以是帐篷形或更为复杂的形态,由此可以说明刘宗昌等错误观点的原因。最近,本文作者及其合作者基于PTMC计算了Mn80Fe15Cu5热弹性合金马氏体相变的惯习面,并与实验结果相符,由此确认了“不变平面应变”是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特征的正确性。
Abstract: Since 1920’ 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both the surface relief produced by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nd a previously marked straight-line scratch changing into a continuous fold line at martensite-austenite interface , the concept of invariable plane strain as the crystall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hear was proposed .Subsequently , the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of martensite crystallography ( PTMC )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invariable plane strain .In 2010 and 2013 in《Heat Treatment》,however , LIU Zongchang et al published papers where they denied the shear mechanism and further denied the invariable plane strain for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a straight-line scratch do not change and the relief exhibits tent-shaped after the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to deny the shear mechanism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s to deny the invariable plane strain and , therefore , LIU et al publishing paper in 2013 is from haste . Author of this paper criticized their wrong viewpoints by results obtained fro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in three published papers .It is at least said that LIU et al do not understand experiments and the related theories in three papers mentioned above . Therefore ,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Yang and Wayman , that is, the trace of stacking fault (straight line) will change into the fold line when it is shorn by a single martensitic variant , but still is a straight line when it is shorn by multiple martensitic variants with self-accommodation , and the surface relief may exhibit N -shaped for a single martensitic variant and tent-shaped or more complex shape for two or more martensitic variants , were cited again in this paper , which may reveal the origin of LIU et als ’ wrong viewpoint .Recently , the habit plane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in a Mn80Fe15Cu5 thermoelastic alloy is calculated by author and co-author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PTMC ,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 wa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 which may confirm that the invariable plane strain is crystallography characteristic of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4 04:40 , Processed in 0.0606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