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孤鸿踏雪

[公告] 这个热处理技术要求是否过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7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4-23 0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daniel-li 发表于 2012-4-23 08:31
"比如426℃,美国用的是华氏度800度的意思,不说象有些人说的一定要经确认1度,其他的可以继续考证
这个 ...

我前面的帖子已经说明了,是控制变形的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4-23 09: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gaoxiwen 发表于 2012-4-23 08:59
我前面的帖子已经说明了,是控制变形的

为什么不是326、526,偏偏是426

签到天数: 27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4-23 0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别人的成熟工艺吧
还有他明明也说了是在426摄氏度以下,你们怎么老是断章取义呢

签到天数: 117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4-23 0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daniel-li 发表于 2012-4-23 09:08
为什么不是326、526,偏偏是426

这个426℃这个数据是有根据的,我们通常的说法是在400℃左右是材料有个拐点。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啊。还请汪工、杨工指正。。。。

签到天数: 20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4-23 09: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gaoxiwen 发表于 2012-4-23 09:13
这个是别人的成熟工艺吧
还有他明明也说了是在426摄氏度以下,你们怎么老是断章取义呢

gaoxiwen老朋友:
    我看了你的一些跟帖,给我的感觉您好像在上QQ。而不是在论坛上论述问题。
祝好!
                          汪庆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9: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djh088 发表于 2012-4-23 09:25
这个426℃这个数据是有根据的,我们通常的说法是在400℃左右是材料有个拐点。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啊。还请 ...

    惭愧!“在400℃左右是材料有个拐点”这个我并不知晓。这个“拐点”是指什么内容的“拐点”?

签到天数: 20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4-23 09: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12-4-23 09:45 编辑
djh088 发表于 2012-4-23 09:25
这个426℃这个数据是有根据的,我们通常的说法是在400℃左右是材料有个拐点。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啊。还请 ...


    这个数字问题,不需要争论的,原帖《五、热处理》中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恰当与不恰当的问题,或需要提出或不需要提出的问题。我在上面几处已经说了。
    更明确或准确地说:<425(426)℃ 温度(国内对奥氏体不锈钢通用说法是475(℃)脆性温度点,所以相差几个数值是没有关系的)的约束主要还是针对奥氏体不锈钢的去应力退火!在烟不离手提供的文件是说奥氏体不锈钢尺寸稳定化处理之中。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只是我们国家对奥氏体不锈钢的固溶之后的稳定化工艺温度定义在850~950℃之间。
    总之:原帖没有过错!

签到天数: 27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4-23 10: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qinghua196 发表于 2012-4-23 09:39
这个数字问题,不需要争论的,原帖《五、热处理》中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恰当与不恰当的问题,或需 ...

475摄氏度其实讨论最多的是调质件的回火,也就是二次回火脆性在此温度相对较严重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这个温度也脆性的一个温度点而已

原题的要求是在正火前的进炉温度控制,这个温度点和汪版主说的没的475没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gaoxiwen 发表于 2012-4-23 10:06
475摄氏度其实讨论最多的是调质件的回火,也就是二次回火脆性在此温度相对较严重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这个 ...

以下内容,“百度”来的:
   475度脆性:
   高铬铁素体不锈钢在400~540度范围内长期加热会出现这种脆性,由于其最敏感的温度在475度附近,故称475度脆性,此时钢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明显下降。
   回火脆化:通常有两类。
   第一类回火脆性,指一些合金结构钢在250~400度之间回火后发生常温韧性下降的现象,通常一发生就不易消除,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指长时间在450~600度甚至更高温度间回火后缓冷的情况下发生脆化现象,一般是Ni-Cr或Ni-Cr-Mo-V低合金中高温用钢的回火脆性倾向较明显。这种现象可在制造过程中由回火处理或焊后热处理保温及缓冷产生,也可由长期处于回火脆性温度下操作产生。

签到天数: 27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4-23 1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火进炉温度的温度控制和这没关系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gaoxiwen 发表于 2012-4-23 10:06
475摄氏度其实讨论最多的是调质件的回火,也就是二次回火脆性在此温度相对较严重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这个 ...

以下内容是我以前从各教科书、工具书、参考书上搜集并整理的:
    关 于 钢 中 的 各 种 脆 性
    脆性  金属材料受力突然断裂,在断裂过程中没有显著的变形特征。
    回火脆性  一般而言,淬火钢回火时,其机械性能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随回火温度升高,强度降低而塑韧性提高。但有些合金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回火时,其冲击韧度反而明显低于其在较低温度回火时的数值,这种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冲击值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1)第一类回火脆性  在200~350℃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存在于一切钢种中,但不同钢种对第一类回火脆性敏感度不同。一旦产生这类回火脆性,只能以更高的温度回火方可消除,且此后若重新加热至第一类回火脆性温区,也不再出现脆性,故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因其出现于低温回火的温度范围,故又称之为低温回火脆性。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钢件,其断口呈晶间断裂,无第一类回火脆性的钢件,呈穿晶断裂。为了防止第一类回火脆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在该温区回火。
    (2)第二类回火脆性  钢件在450~650℃温区回火并随后缓慢冷却产生的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含有Cr、Mn、Ni等合金元素的中碳结构钢易出现该类脆性。将已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重新加热回火,然后快速冷却,即可消除脆性。但再次加热后缓冷,脆性将重新出现,故又称其为可逆回火脆性;因其发生于高温回火温区,又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件,其断口亦为晶间脆性断裂。
    蓝脆  钢在300℃上下时,由于应变时效,其塑性及韧性降低或基本上消失的现象。
    冷脆  某些钢在低温时,其塑、韧性显著下降的现象。
    铝脆性  在用铝处理的细晶粒钢中,当奥氏体晶界上存在有氮化铝(AlN)时,钢的变形能力在800~1000℃的加工区间内显著地降低而呈现热脆性。这时,必须在比这个温度区间更高的温度下进行加工或者先在这个温度区间以上加热使氮化铝固溶之后,再降至所规定的温度下进行加工。据说,向钢中加入0.02%以下的钛以使氮得到固定便可消除铝脆性。
    氢脆  由于吸收和固溶氢原子而导致的脆性。习惯上把氢对钢的物理作用(氢溶解于金属中形成固溶体,氢原子在金属的缺陷中形成氢分子等)所引起的损伤叫钢的氢脆;而把氢与钢的化学作用(如氢与金属作用生成氢化物,氢与金属中的第二相作用生成气体产物等)引起的损伤叫氢腐蚀。
    氢腐蚀  工程上一般把钢在高温(高于200℃,而又不是太高)高压含氢环境中,由于氢原子扩散进入钢中,与钢中的碳结合形成甲烷,使钢出现沿晶裂纹,引起钢的强度和塑性下降的腐蚀现象称为氢腐蚀。参阅氢脆。
    热脆  热脆有如下两种定义和解释:
    (1)金属在热加工变形温度范围内变脆的现象。具体讲,对钢而言,硫在钢中与铁形成FeS,其熔点为1190℃,FeS与Fe形成低熔点共晶体(熔点为989℃),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由于钢材的热压力加工温度均高于此共晶温度,故一经锻、轧,钢就会沿晶界碎裂,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热脆或红脆,也有称之为硫脆的。
    (2)金属在较高温度长期停留或使用时,由于某些元素在晶界的析集和析出新相而变脆的现象。
    热脆性  如果晶界上存在有脆弱的硫化物或氧化物,在锻造时就会沿晶界发生开裂。有把这类现象分别称作硫化物脆性或氧化物脆性的,但不管材质如何,通常约在900℃以上的高温区,这两种脆性的差别便消失了。含硫量越高的钢,脆性温区越向高温区方向扩展,而且在高温区的回复也消失了。为了消除这类脆性,可用锰进行充分的脱氧和脱硫。
    软钎料脆性  这种脆性是根据拉伸赤热钢材时,把软钎料接熔于钢材之上,而使钢立刻发生断裂的现象而命名的。钢在加热时,由于非氧化性的铜、锡、砷等元素不被氧化而浓集于氧化膜的内侧,并沿晶界形成液相,这样在加工时便产生龟裂状的裂纹缺陷。这种现象显著地受上述非氧化性元素的含量、加热条件和加工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选择性氧化,因此,在氧化膜形成特别强烈条件下最易发生。
    相变脆性  这种脆性就是低碳钢在A3点(900℃)附近所发生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急剧降低的现象。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铁素体与铁素体中所形成的奥氏体具有不同变形抗力而在奥氏体中发生开裂造成的。为了避免产生相变脆性,最好采用加工温度范围的上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0 收起 理由
wangqinghua196 + 50 精品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7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4-23 1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2-4-23 10:21
以下内容是我以前从各教科书、工具书、参考书上搜集并整理的:
    关 于 钢 中 的 各 种 脆 性
    脆 ...

我觉得还是回到主题吧
主题说的正火进炉的温度控制
你们觉得正火能避开这个温度,无论是多少,这点是肯定会经过的

这点太基本的东西,希望不要再这样了,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4-23 11: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不离手 于 2012-4-23 11:31 编辑
wangqinghua196 发表于 2012-4-23 00:43
我看了法国的《F 8000 HEAT TREATMENT  (PARTS AND COMPONENTS) F 8100 HEAT TREATMENT PROCEDURES》 ...


烟不离手那时对F8000中F8130的疑惑是第(3)条:“控温系统应能使有效容积中任何两点间的温度偏差在规定的最大温差之内”,现在从汪版主前面的回帖来看,JB/T 10175-2008与GB/T 9452-2003配合使用可以解决。

对F8140的疑惑是:“——确保整个批量、整个部件或要进行热处理的那些部位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在部件(或其部位)热处理的情况下,至少在最厚部位放一根热电偶和在最薄部位放一根热电偶。在包含若干零件构成的批量的情况下,在批量中心处的那个零件上至少放置一个热电偶。”,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层叠堆码,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热电偶才能放在批量的中心处,同时方便进出炉的冷却,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做?

“——证实没有有害的温度梯度存在。”,用什么手段来证明?这个梯度相信应该指的是升温过程中或保温的初期在零(部)件各部分之间的温度梯度,这种梯度是多大时,会认为是有害的呢?随着炉子的装炉量和装炉方式的不同,即使每次都以相同的升温速度升温,那这个温度梯度每次都是不同的,使用者总不能每装一次炉,就对这种装炉方式和装炉量进行一次评定吧,那么有没有国标或者行标来进行评定呢?

“如果给加热炉配置了不与批量件、部件和零件相接触的高温计,制造商和供应商就不需要符合上述条款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制造商和供应商要提供证明这一种方法与热电偶测量方法相当的理由。”,相信大多数单位使用的都是不予批量件、部件和零件相接触的热点偶,那么证明的方法有哪些,应该怎么做呢?

这些问题,烟不离手恳请大家指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20 贡献值 +2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20 + 20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0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4-23 12: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烟不离手 发表于 2012-4-23 11:30
烟不离手那时对F8000中F8130的疑惑是第(3)条:“控温系统应能使有效容积中任何两点间的温度偏差在规定 ...

    “——确保整个批量、整个部件或要进行热处理的那些部位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层叠堆码,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热电偶才能放在批量的中心处,同时方便进出炉的冷却,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做?”
    我在前面回帖中提到了安装方式,采用插孔式安装便于出炉拿掉。热电偶使用带有金属保护套管的铠装偶,如果采用单只单点式的话,直径在选择在¢3~5mm之间就可以了,采购时长度可以根据装炉需要选择。出炉时,热态,由于是插孔式安装,人工使用长金属钩子拉掉铠装热电偶就可以了。
    妥否?请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切磋!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0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4-23 12: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12-4-23 12:10 编辑
烟不离手 发表于 2012-4-23 11:30
烟不离手那时对F8000中F8130的疑惑是第(3)条:“控温系统应能使有效容积中任何两点间的温度偏差在规定 ...


      ““——证实没有有害的温度梯度存在。........那么有没有国标或者行标来进行评定呢?”    以下仅仅是本人自己的理解:
    第一,装在炉子的有效区之内。
    第二,火焰加热的火焰不能直接喷向工件。
    第三,“这个均匀”也是相对的,一般按照我们热处理的加热原理分段加热就可以了,两个升温段的温度值差除以加热此段升温时间后得出的速度≤150℃/h(例如是这个数据要求),这样就可以了。
    这样控制时的炉内的温差可以说能达到您的要求。
  请指正!

签到天数: 20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4-23 12: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烟不离手 发表于 2012-4-23 11:30
烟不离手那时对F8000中F8130的疑惑是第(3)条:“控温系统应能使有效容积中任何两点间的温度偏差在规定 ...

    “如果给加热..........,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看法就是GB/T9452-2003,或他国文件、标准,再加上双方的沟通、评审与认证,就可以了。
请指正!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4-23 1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qinghua196 发表于 2012-4-23 12:00
“——确保整个批量、整个部件或要进行热处理的那些部位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有时候不可避 ...

这种方法是可以的,目前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讨厌的就是:炉子处于室温状态,很容易通过人工很精确地把热电偶安装在部件的中心位置;第二炉、第三炉......时,炉膛内温度3、400℃,十几米长的炉子,安装热电偶费时、费力、费神。每次处理的工件形状、数量都不一样,也不好做工装。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4-23 14: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不离手 于 2012-4-23 14:05 编辑
wangqinghua196 发表于 2012-4-23 12:08
““——证实没有有害的温度梯度存在。........那么有没有国标或者行标来进行评定呢?”    以下 ...


如果把“有害的温度梯度”理解成两个温度段之间的升温速度超过规定的要求,汪版主这么做无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第三方监造人员和烟不离手自己,都把这理解为升温过程中或保温初期在部件任意两点之间的温度差。虽然各方都认为无法也无必要去监测整个部件的各个点的温度,之后用温度最高点减最低点的差来评定这个温度梯度。但是规范的要求终究是要去满足的,那么评定方法用什么?GB/T 9452吗,在这个标准中,列出了空载,半载,满载三种负荷状态,而实际的生产中,装载量几乎在35%~75%之间变化,并且控温或记录用的热电偶的位置又与实际工况条件有所不同,这些问题每装一次炉,都和监造人员拉锯一次。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4-23 14: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qinghua196 发表于 2012-4-23 12:13
“如果给加热..........,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看法就是GB/T9452-2003,或他国文件、标准,再加上 ...

同意!

签到天数: 117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4-23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不离手 发表于 2012-4-23 14:05
同意!

他的这个技术条件,选用的设备不能用连续炉。连续炉中工件是移动的。所以我说只有一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6-21 13:45 , Processed in 0.0661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