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2755|回复: 1

[已答复] [求助]热处理 新手提问,在金属热处理没人回我啊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0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7-1-8 21: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请问CN共渗工艺如何制定?
资料上查不到材料的CN共渗工艺参数啊,我只知道CN共渗的温度范围830-860.
请问具体一个零件的工艺如何制定?
比如一个15Cr小零件.要求渗层0.25-0.45,硬度660-810HV.M1-4级合格.
渗后的热处理呢?直接淬火?还是降到某一参数?(附15Cr热处理参数
我想了解下工艺制定的过程...介质是淬火油
不好意思,问的问题很菜.(附15Cr热处理参数淬火温度860-900,渗碳温度900-930,渗碳淬火温度780-80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9 15: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不‘菜’。虽然有关资料相当多,但报道中隐藏的问题也不少;虽然做起来并不很困难,但发展的空间仍然相当大,你在下载资料栏目里提供的“碳氮共渗‘三段控制’工艺”就是一例。
   先说帖子上提的事。15Cr钢,850~860℃碳氮共渗,如果使用的是井式气体渗碳炉,渗剂采用煤油+甲醇+氨气进行。炉子和工件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渗碳一样,当工件入炉后,先滴甲醇排气,炉温到达设定温度后,开始添加煤油,先按甲醇:煤油=1;1(滴速比)的比例,滴注10分钟左右,炉气的碳势迅速建立起来,用氧探头控制碳势为1.0%附近;如果没有氧探头,先按甲醇:煤油=1:1滴注10分钟左右,然后调整并保持甲醇:煤油=4~6:1开始转入工作阶段,即,滴注量的多少以在排气管全开的情况下火焰高度大致维持在150~250mm范围,调整甲醇/煤油比例使火焰呈亮黄色,不夹杂有火星点为适合。情况稳定后开始计算时间,并添加氨气进行碳氮共渗。开始时,以较大的流量在3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按炉罐容积的20%的量送入氨气,然后减少流量,使氨气的流量占10%左右(此时按单位时间内滴入炉内甲醇和煤油的裂解后的产气量估算)。在排气孔上加上带小孔的盖帽,调节排气孔阀门的开度把炉压控制在20~60 mm。共渗的时间以抽查试品决定(渗层深度大约50~60分钟可以到达要求范围),出炉淬油(也有采用空冷或缓冷后重新加热淬火的)。150℃回火,大于2小时。
   上面只是按照帖子中技术要求提出的简明的工艺过程之一,实践后还要根据检查结果作某些调整,才能纳入正规工艺。
   用气体法搞碳氮共渗实际上并不那么‘菜’,如果有兴趣,比较一下书中的叙述和众多的文章报道,就会发现有些‘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工艺可以照搬不误。就此谈谈个人的某些体会,供参考。
   气体碳氮共渗一般以850~860℃为基点,然后根据工件的大小、渗层的厚度、硬度和变形等技术要求上下扩展选取共渗温度,从740℃到900℃都在考虑的范围以内。零件小、渗层浅薄又要求硬度高、变形要求严格,要放低共渗温度。它的问题还不完全在温度的选择上,渗剂的选择更是一个复杂问题:煤油、甲醇、乙醇、氨气、三乙醇胺、甲酰胺、苯胺、氮气和稀土化合物等都是选用的对象,再加上相互之间来回组合,现场条件不同,又各有所好,都有应用成功的报道。同样用的是井式渗碳炉,滴注量列的很清楚,炉子的型号(炉罐容积大小各不相同)有的资料写了,有的则不说,真真假假,时隐时现,甚至声东击西,让你摸不着头脑。
   怎么办?还是那句老话,书本和资料上的东西可以作参考,作为增长知识的指导者,可以借鉴它,把握某些要点。
   1,工件入炉后,零件的实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之前,不要添加供氮剂,例如不要通氨气,或者滴注甲酰胺等。防止工件表面产生孔洞性黑色组织。
   2,当炉子罐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要尽快地建立起炉气的碳势。不论采用何种供碳剂,共渗时炉气的碳势控制在该温度下不明显产生碳黑的前提下的最高碳势值附近,比如,860℃时碳势控制在1.0~1.05%。如果有氧探头当然好,没有氧探头就用肉眼观察排气孔点燃的火焰的状态来判别(把观察火焰的情况与事后工件表面的积碳情况相联系,以积累经验)。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同一种有机液供碳剂在不同温度下裂解后的碳势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含1%水的甲醇,900℃为0.75%;860℃,0.84%;830℃,0.90%;800℃,1.10%。再者,同一温度下的碳势随着甲醇中的含水量增多而降低;煤油裂解后的碳势一般用改变滴注速度来调节,或者用稀释的方法解决(比如,煤油+甲醇或加水)。这一类容易偏离上述要点的问题都要事先考虑到。
   3,添加供氮剂的问题。炉气中供氮剂的加入会使碳势下降一些。基本概念是:供氮剂过多,淬火后残留奥氏体也多,对某些合金钢还容易产生黑色组织;添加太少,淬火后硬度上不去;温度高,要求硬度高,渗层浅簿,添加量多些,反之亦然。书籍和资料上推荐的氨气添加量一般为5~15%,实用时怎么计算,采用有机液的含氮物质配制比例又是多少,说法不一,含含糊糊。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
   4,采用‘笨办法’来解决比较有效,那就是以书本、资料为老师,参考与自己欲共渗工件的技术要求相近的工艺报道,先进行验证性的试验,按照检查的结果(检查项目越全面越好,有条件的话进行装机或台架模拟试验)来修正各项工艺参数,用不了几次,就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艺方法。有了实践经验,结合理论,举一反三,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顺便提一句,在‘热处理资料’版面的置顶‘公告’中,有一个‘一张餐巾纸’发给你的回贴,去看看,也许有一点启发作用。
[em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3 00:28 , Processed in 0.0400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