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5730|回复: 36

[讨论] 回火是否可能产生贝氏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0 15: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大家好,前几天跟人讨论回火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贝氏体,我觉得有可能会出,他们觉得贝氏体是在淬火过程中出现的

现在就我的观点阐述一下:

材料 42CrMoS

我们锻造完毕后锻造终锻温度是860℃,之后进行油淬,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马氏体,但我的观点是不是所有的晶粒都转换成了马氏体,总有残留的奥氏体 , 回火过程中这些残奥视回火温度不同而产生上贝氏体或者下贝氏体(当然贝氏体含量不可能太多)

他们认为淬火过程中冷却速度太慢, 穿过了C曲线区域,而产生了贝氏体, 而且还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我想知道谁的想法是正确的?

签到天数: 20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12-24 16: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LSL555 发表于 2014-12-24 09:21
谢谢专家的讲解。也非常赞同你的看法,但你所说的碳含量大于0.5%才能测到残奥,此说法出自哪里或者哪文献 ...


0.5%还是0.4%,两种说法都有,可能是所用实验技术和试验材料不同,得到不同结论吧。不过我倾向于0.5%的说法。此说法来自哪里,还真一时想不起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21 13: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会出现淬火时的贝氏体,也会出现残奥回火转变的下贝氏体。或者两种贝氏体并存的现象。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碳原子的偏聚
2.马氏体的分解
3.残奥的转变。(碳钢残奥的转变温度在200-300之间。一般认为残奥转变产物与过冷奥氏体在相同温度下的产物基本一致,即在较高温度范围内转变产物为下贝氏体,在较低温度范围内转变产物为回火马氏体)4.碳化物的析出.转变和长大
5。铁素体的回复和再结晶




本人认为每种组织都有其形成所对应的温度范围,过冷奥氏体转变在其温度范围等温,和残奥在其温度范围一定也会出现相同的组织 。
铁碳合金相图大家认为是不是可逆的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21 13: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L555 于 2014-12-21 13:44 编辑

回火就是过饱合组织中,碳以E-碳化物或渗碳体形式析出后,基体又转变为F+P混合物的可逆的一个过程 ,只是F和渗碳体或碳化物形态结构不同罢了,其实都是达到最终的铁素体的回复和再结晶。
回火后:  350-450摄氏度  回火托氏体    500-650  时   回火索氏体   650-AC1时,回火珠光体。

呵呵,这些和过冷奥氏体平衡转变后组织区别吗?
就是称呼前多了“回火”两个字,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不同,但是什么组织还是统称什么组织呀。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24 1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42CrMo的材料来说,这样不会在回火时产生贝氏体。
但对于回火是否可能产生贝氏体这句话,回答是肯定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20 21: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多考虑,不会产生贝氏体的,回火的温度首先没有奥氏体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20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火是不会产生贝氏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4-12-20 2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火是不会产生贝氏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21 1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你的42CrMoS
材质不应该存在有太多残奥,所说里面的贝氏体为淬火贝氏体,是冷却曲线进入C曲线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21 13: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jd-jl 发表于 2014-12-20 23:08
回火是不会产生贝氏体的。

那些高碳高铬等高合金钢的回火二次硬化你遇到过吗?

不就是回火冷却时,残奥转变成回火马氏体或贝氏体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4-12-21 18: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讨论的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就你说的这个事,这个情况,你同事说的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4-12-22 11: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大神们细心的解说,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12-22 13: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材料含碳0.5%以上才出现可测量的残奥,楼主的题目应该不包括低碳或低碳合金钢。
在通常回火条件下,钢中残奥在Ms点以上各个温度分解时,其分解产物与从高温直接过冷的原A在同一温度下的分解产物具有相似的组织。残A与原A二者的等温分解动力学曲线也极为相似。
在珠光体形成温度范围,残A中可析出先共析相,随后分解为P。在贝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残A转变为B。在两个转变区之间也有一个残A稳定的区域。
回火过程未能完全分解的残A,在随后冷却过程中(低于Ms点温度)有可能转变为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4-12-23 1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LSL555 发表于 2014-12-21 13:42
回火就是过饱合组织中,碳以E-碳化物或渗碳体形式析出后,基体又转变为F+P混合物的可逆的一个过程 ,只是F ...

专家讲得很清楚,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6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4-12-23 22: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火过程是不会产生贝氏体的,只要你的回火温度没有超过AC1的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8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2-24 09: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oliver 发表于 2014-12-22 13:09
材料含碳0.5%以上才出现可测量的残奥,楼主的题目应该不包括低碳或低碳合金钢。
在通常回火条件下,钢中残 ...

谢谢专家的讲解。也非常赞同你的看法,但你所说的碳含量大于0.5%才能测到残奥,此说法出自哪里或者哪文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4 10: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贝氏体的相关图片吗?上传上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5 14: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oliver 发表于 2014-12-24 16:35
0.5%还是0.4%,两种说法都有,可能是所用实验技术和试验材料不同,得到不同结论吧。不过我倾向于0.5%的 ...

理论上很低碳含量的钢淬火得到的马氏体也一定会含有残奥,因为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嘛;至于碳含量的多少和残奥的关系,书上有公式可以初步计算一下,只有一定的残奥量的时候才会考虑残奥的生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5 14: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过的知识里没提到过回火会产生贝氏体,即便回火在贝氏体生成的温度区间内,产生的也是回火组织,也没叫做贝氏体,中温回火组织和淬火的贝氏体组织有一定差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5 17: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oliver 发表于 2014-12-22 13:09
材料含碳0.5%以上才出现可测量的残奥,楼主的题目应该不包括低碳或低碳合金钢。
在通常回火条件下,钢中残 ...

在两个区域之间还有一个残奥稳定区??求解。
珠光体转变区,残奥稳定区,贝氏体转变区,马氏体转变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9:35 , Processed in 0.0664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