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3869|回复: 6

[讨论] 关于高频的一些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16 1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车间使用了一套EFD的高频设备 长轴类的淬火加整体回火设备
本人刚工作不久 所以有一些问题请大侠们请教,如果问题太幼稚,您别太嘲笑,呵呵
1.对同种型号的 材料形同的零件 用高频设备淬后的硬度都是一样的,
我们用45调制钢淬后都是60~63,有没有能调整使得淬火硬度降低到58~60的?
我试过加热后预冷在喷水,但是仅仅减少淬硬层,对表面硬度并无多大影响
2.我们车间对零件的检测主要有2个内容,一个是淬层深度,一个就是回火后表面硬度
在我们这里淬火主要是保证淬硬层深度,而表面硬度完全靠回火调节
EFD的设备操作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一般只有2项,功率与时间,频率据说进厂调试
后就没动过。课本上都是说频率对淬层影响最大,而控制淬层就是调整功率和时间,
现在弄的我很迷惑。
3而回火也是EFD的线圈感应回火,圆形线圈,长轴零件走过一遍就回了,同时为了
后续加工,零件直接被喷水冷却(为流水作业),这样做与用炉回火的性能有什么差别吗?

[ 本帖最后由 bbsbbssb 于 2009-2-17 20:13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18 13: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1:以后不要去做这种实验。硬度不是靠淬火来控制的,是靠适当的回火温度来取得的。
回答2:淬硬层深度是可以靠功率和时间来调节的。
回答3:用感应回火也是可以的,比较经济,但是比较难掌握,有条件的话用回火炉回火,对硬度的控制比较好,自然性能就更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luodan1661 + 10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8: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1:那是不是意味着高频干出来的活 其表面硬度是材料本身决定的,调整设备对其表面硬度的影响不大?
回答2:如果 我是说如果改变频率,对淬火深度有什么影响呢?频率提高,淬硬层怎么变?
回答3:你指的没炉子回的好,具体有什么表现呢? 应力大? 之前车间出现过回火后硬度合格,但是零件在磨合实验中断裂的现象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2-18 1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一:合理的硬度(优越的性能)是靠回火得来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加工参数适当降低淬火硬度,或提高淬火水温,改用淬火介质等方式也可以得到,但有难度,而且在很多时候这样做对产品的性能有一定影响。决定材料淬硬性是由材料本身含碳量决定的。
回答二:根据不同的产品,调整功率和时间可以改变淬硬层,对于同一种产品,在相同的时间里降低功率(电压),可减少淬硬层。调节淬硬层也不是一个因素完全决定的;
回答三:感应回火很不好控制呀,回火是否充分也无法考证。可以使用以下自回火(小件),节省成本(很合算),但最好使用回火炉回火,提高产品质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2-19 08: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521223 于 2009-2-18 19:57 发表
回答一:合理的硬度(优越的性能)是靠回火得来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加工参数适当降低淬火硬度,或提高淬火水温,改用淬火介质等方式也可以得到,但有难度,而且在很多时候这样做对产品的性能有一定影响。决定材 ...

个人感觉自回火也不好控制,少量产品还行,大批量生产还是炉内回火好。

签到天数: 315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2-19 1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自回火比感应回火更难控制,对于流水作业来说,感应回火是好的选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2: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情况就是流水作业中的热处理工作
真是与专门的热处理车间有很多不同
真的是很麻烦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9-21 19:40 , Processed in 0.0491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