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7-27 2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皮猴 发表于 2012-7-27 22:00 
关于3中的高温加热会使贝氏体区处于珠光体区右下方?
是奥氏体更加稳定造成了冷却曲线不同?
应该是的。高温加热会让奥氏体中的溶碳量和溶铬量增加,未溶碳化物减少,奥氏体更稳定。这种稳定对珠光体和贝氏体的影响不同(转变所在的温度会影响动力学,二者扩散类型的不同会影响热力学),所以造成不同的曲线。
各种材料的C曲线,都是对一定奥氏体化温度而言的,不同的温度奥氏体化,C曲线是不一样的。我们见到的C曲线指正常淬火温度时的。
楼主后来修改的问题,很难回答了。
不过我的想法是,要么全用P,要么就不用P。不要出现A+C+F和A+P+C(F)都有的局面。对于先共析铁素体的:A,A+F,A+F+P,F+P;对于先共析渗碳体的:A,A+C,A+C+P,C+P。共析钢:A,A+P,P。这样就ok了、
至于形成的非M,是B多还是T多,数量的多少还同时应该考虑C曲线、转变时间和转变温度的问题。
1C曲线:虽然宏观上看一个零件的成分是GCr15,但在不同的微区,并不是各处都是这个材料,而且得考虑到C曲线所涉及的含碳量、合金元素是针对溶入奥氏体里的部分而言。所以不同微区的C曲线并不相同,从而贝氏体和珠光体的鼻子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这也是欠热什么的造成屈氏体的缘由吧。
2转变时间:在C曲线不同组织转变区域,由转变开始到转变终了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同样的等温时间,会造成不同组织所形成的量不同;
3转变温度:除非冷却速度刚刚好,否则冷却曲线将先穿过P转变区再穿过B转变区,如此,会造成P的形成量与B的区别。
以上这些,都是对现在出现的结果的解释,也纯属个人理解。如有不妥,请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