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6139|回复: 3

[讨论] 学习笔记(三)——‘ 关于氮碳共渗(软氮化)白亮层硬度检测中的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0 09: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本帖最后由 一张餐巾纸 于 2011-12-10 13:53 编辑

   前些日子,发帖:‘氮碳共渗(软氮化)硬度检测中的一道题’: http://www.rcl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8420
希望引起讨论,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发生争议。
    借此,先向各位热心参与讨论的朋友,表示感谢!
   ‘附件’——是学习和生产现场处理这一问题中的某些心得。由于其中函盖的问题比较多,个人水平有限,错了,请指正,避免误导;对了,也仅做个参考。
    公布这一篇学习笔记的本意是,希望能够引起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朋友们的兴趣,理一理对此问题运用中的思绪,多找一点相关资料学习一下,对自己临阵解决问题、辨明是非会有好处。
    似懂非懂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这是我的另一种体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0 贡献值 +10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0 + 10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4 14: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发了个帖子求助,才看见了您的这个学习笔记,解决了我好几个疑惑,哈哈哈~~~~~
可是还有一两个没想通~~~望老专家指点~!!

1.氮碳共渗件的表面硬度,就是指的白亮层硬度么?有公开标准的明确指出么?
渗氮,似乎是没有白亮层最好??表面硬度应该是对渗层(薄薄的化合物层  和扩散层)的综合考量,对么??就像渗碳一样的。
那么氮碳共渗为什么就不是了呢??就单单针对白亮层??那要是氮化梯度很陡,工件不是很容易剥落掉硬壳么???
2.关于渗氮或者氮碳共渗后零件的表面硬度试验方法上,用600#或者更细的砂纸打磨,之后表面的粗糙程度,能否满足GB/T 4340.1中对于粗糙度的要求??上面建议用抛光的。
3.用小力值的载荷比如100g,打在白亮层上如果硬度500HV的话参考GB/T 4340.4 就已经压痕对角线小于20μm,那么,按照GB/T 4340.1中1范围的注1,压痕对角线小于0.02mm时不确定度的增加,或者说测量误差认为的不可忽略性,那么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换大载荷么??那接下来又有问题了~~
4.再同时看第1个问题,GB/T 4340.1中6.4,试样或试验层厚度应至少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1.5倍,也就是说,只要你用维氏硬度,那么你的测量对象,至少要有30微米的厚度,这样蹭出来的维氏硬度之才完全符合了标准??那这样的话岂不是所有的现行方法都是错的了么??因为很少有白亮层超过30um啊!!所以~~~
5.是否可以这样推论:现行的关于表面硬度的测量方法,不管他在真正的理论(结合零件的使用或者氮化件考察目的等等因素)是什么玩意,就来个最粗鲁最简单的办法,就按照 JB/T 6050里面的测试通则,选定一个方法,数据之间有可比性就好了~~~~至于,用了多少载荷,由于白亮层深度不同,引起的各种纠纷,就不去看了,真的关心白亮层的,有进一步的,按照GB/T 11354 考察疏松、脆性、氮化物等等~~~~另作要求!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20 收起 理由
秋天的风 + 20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张餐巾纸 于 2011-12-15 09:53 编辑

回复jcwhit朋友  
   1,人,在需要和兴趣的驱使下,兴头高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效果最好 ;在边干中边学,收获最为显著。在一段时期内抓住一个中心问题,执著地在实践中联系到理论问题追溯一番,往往会无形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视野,甚至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灵感!你的提问,有这么一点味道。
   2,建议你认真地看两本书,即潘健生和胡明娟老师等的著作 ‘热处理工艺学’中的第十一、十二章;夏立芳和高彩桥老师的‘钢的渗氮’,切实打牢基础,然后再看其它相关文献,好些疑问,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你提的问题,论坛中也有相关帖子可供参考(搜索一下)。
   3,自己系统学习并经过实践的过滤,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叫 ‘渔’,别人就事论事告诉你,叫 ‘鱼’。学会抓鱼烹鱼,终身受用;餐桌上的鱼,也许很合胃口,而下一顿却没有了。
   只是一种体会,可不是‘说教’。
   望勿误解我的意思,善于提问题本身是思想活跃的表现,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智慧,值得肯定!仍然欢迎你在论坛中积极同大家交流,也不妨碍其他朋友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把 ‘鱼’ 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教诲!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0 2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03:41 , Processed in 0.05293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