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492|回复: 8

[已解决] 残奥的控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26 16: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现有一问题向各位求教:我们用20MnCr5材料的齿轮轴进行渗碳处理,淬火回火后检测,发现残奥总是在30%以上.请问各位有否做过20MnCr5的渗碳处理?结果如何?能有具体的方法降低残奥的含量吗?

[ 本帖最后由 stigershu 于 2008-3-2 23:37 编辑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26 17: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以前讨论过!
残奥高经常出现于以下情况:
1、淬火温度过高
2、合金元素偏上限(其实和实质和1相同)
3、淬火介质温度过高
4、淬火时在淬火介质中停留时间不够
5、其它

解决办法:
降低淬火温度,降低淬火介质温度,提高回火温度,进行深冷处理,其它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26 17: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最好把你们的具体详细工艺给出来,特别是淬火温度和淬火介质温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贴上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签到天数: 11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2-26 18: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渗碳产品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的量过高(或级别过高),是渗碳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因为大多数的合金元素均显著降低MS点,因而在渗层中,尤其是合金钢的渗碳中,渗碳淬火后往往有较多的A残。与马氏体相比,残余奥氏体强度,硬度较低,塑性,韧性较好。但如果数量过多,则会显著降低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从而降低使用寿命。
一般认为渗层中的A残量应小于15%。超过30%的量则严重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其形成原因为炉气的碳势过高,使工件的最终表面碳浓度过高,加上淬火的温度过高的话最终使A残量高。
解决办法是:1,不设定过高的碳势,最终达到合适的工件表面碳浓度。2,调整渗剂的滴量或强渗剂和稀释剂的比例。3,渗碳过程中的强渗和扩散阶段的比例调整(相应的延长扩散时间),4,在保证产品变形和达到硬度组织要求下尽量降低淬火的温度。5,对于产生A残较高的产品进行重新加热淬火(相应降低淬火温度)6,深冷处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26 19: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残奥主要是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渗碳碳势,降低零件渗碳层含碳量(C降低Ms点)。
2、渗碳后高火时间要加长。
3、淬火时采用温度下限。
4、淬火时间只要保证加热透零件为准,注意加热时间不要过长。
5、淬火及冰冷的时间间隔要短,控制在5分钟内。
6、冰冷时间要保证,4小时以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二次冰冷。
7、低温回火时间要保证。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26 21: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是适用这种材质渗碳淬火,但没有此类现象,我认为:
1. 扩散碳势太高
2. 淬火油的冷却特性
3. 淬火温度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69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2-27 1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1  Mn-Cr钢渗碳淬火后残奥高的问题控制比较简单,将扩散碳势控制在0.70%较好。
2  Mn-Cr钢的共析点碳含量为~0.68%.
3  控制残奥除了楼上谈到(淬火温度、碳势、油的冷速、材料本身因素外),实际生产中需要注意几点:(个人观点)
3.1 扩散碳势与工件形状(等效为淬透性)有很大关系,需要试验摸索,EX. 齿轮轴如果外径较粗,模数小,就容易出现杆部硬度低而齿部层深超差并且伴随齿顶角残奥超差。两个问题同时解决起来就非常矛盾。就需要找到合理的扩散碳势和扩散时间。
3.2 不同的渗层深度要求也要注意既是同一种材料,终扩散的碳势也不一定相同。
3.3 我们理论上讨论的碳势都是指工件表面渗层的碳浓度,与炉气的碳势是有偏差的,扩散时间越短,偏差越大,一定要注意。否则,试验中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2-28 13: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建议。我们曾用过该钢,渗碳碳势不能过高,零件最终表面碳含量宜控制在0.65~0.8%之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11 0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1.渗碳温度不易过高,渗层最终含碳量靠近共析点,不要过高。
2.合理设计碳浓度梯度,确保渗层平稳过度。
3.采用渗碳---冷却---再加热(温度在810-820°)---淬火---两次回火
4.在量产前,一定要进行详尽的工艺验证。
5.严格监督量产的工艺执行状态,同时详细的做好日常生产自检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6 10:15 , Processed in 0.0538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