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6349|回复: 15

[求助] 15MnNi4Mo渗碳淬火后硬度值稳定,但不足(含金相、硬度、碳浓度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3 19: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1,工件描述:钻头牙轮用钢,大碗状,工件直径130mm
2,要求:渗碳浓度0.85~1.05,深度2.5~3.0mm。且工件处理完后表面硬度为58~62,心部硬度35~42。
3,已采用工艺:950度渗碳(碳势控制在0.90~0.95间,易普森设备)+630度高温回火(保温4h)+800度淬火(保温3h,好富顿k油70度冷却)+140~146度低温回火,保温5h。
4,已采用工艺得到的结果:表面硬度偏低HRC53~56,相应的其它结果如下。
取样1:渗碳+高温回火后,表面碳浓度测得1.1%,深度2.5mm
渗层组织(500倍金相)

心部组织

取样2:淬火+低温回火,表面碳浓度1.01%,硬度52~54
渗层组织

心部组织


[ 本帖最后由 stigershu 于 2008-7-23 23:0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签到天数: 11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7-23 19: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淬火+低温回火,表面碳浓度1.01%,硬度52~54,说明你的产品最终的表面碳浓度过高,一般应取下限值(0.85%C),这也可以从你的金相组织得到了确认。(A残及M的级别过高,最终照成淬火后表面硬度过低)建议降低表面碳浓度及浓度梯度,可以适当提高回火温度至180---200度(两次以上),或进行深冷处理。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3 20: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请再将渗碳时工艺扩散段的碳势和时间告诉大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3 22: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残A及M的级别过高(6级以上),是造成淬火后表面硬度过低的主要因素。芯部铁素体级别也高,估计芯部硬度也不高。如果这批工件可以返修建议你提高淬火温度820度,重新淬火+180度低温回火,,表面硬度会有所上升。
      其实从你给的工艺来看,渗碳碳势不高,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残A偏高的结果。不知你的易普森设备用的是直升式气氛?如果是,那设备的氧探头积碳黑严重,氧探头不能正确测定炉内的真实碳势。虽然你设定0.90~0.95的碳势,但炉内碳势肯定比0.90~0.95要高,如果此设备接下来处理的工件都有残A偏高的结果,建议你烧碳黑,清洁氧探头(具体方法,设备说明书里有详细介绍)。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你只有花银子买根新氧探头了
      另外,我觉得你的淬火温度有点低,要是零件对变形要求不高,建议提高淬火温度20度。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3 2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淬火温度提高20度左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6: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2#、3#

渗碳工艺只需自己设置强渗期碳势,渗碳深度和温度三个参数,剩下的其它参数是程序自己计算后自动执行。
强渗期碳势为1.20%,深度2.5mm,温度为950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7: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4#,5#

就组织和硬度结果来看,为什么温度要提高20度?
还想再问一下,如果已知材料化学成分,如何得到该材料的Ac1,Acm,Ac3的温度,是有计算公式,还是做实验得到。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4 2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查钢材手册得到Ac1,Acm,Ac3,也可以根据已知材料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有计算公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5 0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淬火温度可以增加表面硬度,重新淬火可以消除残A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5 19: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ippee 于 2008-7-24 16:46 发表
渗碳工艺只需自己设置强渗期碳势,渗碳深度和温度三个参数,剩下的其它参数是程序自己计算后自动执行。
强渗期碳势为1.20%,深度2.5mm,温度为950度

照你讲的我大概明白了一些,但是,1.20%是你在强渗时做挂片定碳所得结果,还是最初设定得合金碳势,
合金碳势和铁碳势之间差一个材料的合金系数。看情况1.20%应该是你设定的合金碳势。
但是我个人认为:
一、15MnNi4Mo材料的Ni 、Mn 都是促进奥氏体化元素,所以渗碳时不需要950这么高的温度,
你的样1[渗碳淬火+高温回火]心部组织中 多数大块状的游离铁素体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二、样1[渗碳淬火+高温回火]渗层组织碳化物弥散程度不高
三、样2[淬火+低温回火]渗碳层组织显示孪晶马氏体粗大,残奥超标,这是硬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所以,建议你应该从降低表面碳浓度着手,修正碳控程序的强扩比;提高高温回火温度至650左右,
时间也可放长2个小时。
       最后我也赞同楼上参与者关于你回火温度和次数的建议,温度可提高至210  +2次回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10#

不好意思,菜鸟再问几个问题.
1.20%是挂片定碳值,如何得到材料的合金系数,是否应先设定合理的合金碳势.
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怎么样才是比较好的,有相关的标准要求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13: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10#

应该降低表面碳浓度吗,强扩比应该如何修正.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6 18: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是的!要降低表面碳浓度才对!
[当然,这是在你的氧探头控制精度在0.05%范围内的前提下。]
这显然是为后续的淬火降低残奥作一定的组织准备。
按说含镍高,淬透性要相应的好一些,但你的心部硬度反而没能上来,也难怪,心部含碳量只有0.14嘛!看来你只有将淬火温度升高20度看看了。
但是这样一来又不利于淬后残奥的降低,一般淬火温度上来,残奥也是“水涨船高”的。
那就再加一次回火,两次回火的温度我估计要在210左右。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6 18: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的帖子

高温回火后金相显示
表面渗层组织中碳化物的球化级别3级左右(中度球化),且为弥散分布。
由于本人手头没有类似的金相图片,所以不再赘述。
你可以协同金相检验师傅对照标准图谱进行评级。
至于你提及的关于合金系数fe。那要看你们的计算机渗碳用的工控软件是哪一家的了,
如果是北京汇捷通或类似厂家的,你可以查阅一下附件里关于合金系数的具体介绍,我大致算了一下,把你测到的炉气碳势[挂片]乘以15MnNi4Mo的合金系数得出1.029的合金碳势,这和你测到的表面碳浓度1.01相差不多。
但如果是别的探空软件,你最好和厂家技术调试人员取得沟通取得书面的参数计算资料!

[ 本帖最后由 赤槐 于 2008-7-26 18:5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0: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面渗层组织中碳化物的球化级别3级左右(中度球化),且为弥散分布。这种回火组织是合乎要求的吗?
按你的建议,我在输入强碳式的时候,应该是输入计算后的合金碳势吗?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8 18: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的帖子

不好意思
我们单位的电脑不对外
所以我一般都是下班后上的论坛,所以不能及时的回复。
那么你之前设定时输入的强渗碳势是0.90-0.95吗?
如果是,那么你的氧探头在强渗时的测定值据你所言也是在你的设定范围内,但是你经过挂片却测到了1.2,这1.2经过合金系数换算和你的表面碳浓度也比较吻合。就是说,你的挂片值1.2比较接近当时的炉气碳势C%。
那就说明你的氧探头出了问题,它[氧探头]的职责就是把接近炉气碳势的数值反馈到碳控系统,结果呢!它干的还不如你出色!呵呵!可能是时间长了,没人和它沟通吧!
但是!你设定时输入的碳势值肯定要是炉气碳势值,只不过在你输入时,结合工件表面所需的碳浓度[即合金碳势]和合金系数估算出炉子要满足这两者的炉气碳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6 17:44 , Processed in 0.0581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