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239|回复: 0

[讨论] 热处理的一些小常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9-29 11: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1.       常用钢铁材料热处理工艺分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常用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化学热处理等几大类,这些工艺要点分述如下: 退火 再结晶退火:钢经过某种加工之后(冷作)使晶粒破坏、晶格外扭,出现高硬度低塑性的加工硬化现象,为了消除硬化现象并提高塑性,以便继续进行加工,常常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个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使钢的组织处于稳定状态。 重结晶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其组织发生变化(重结晶),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从而使钢的组织重新恢复到十分稳定的原始组织状态。 正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亚共析钢为 Ac3+(30~50)℃,过共析钢为Acm+(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使其组织重新结晶细化,并消除一些热处理缺陷(如网状渗碳体等)。 淬火 将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从而获得预期的组织(如马氏体)。亚共析钢通常加热至Ac3+(30~50)℃;过共析钢通常加热到Ac1+(30~50)℃。 回火 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至Ac1一下的某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冷却,使其组织转变为较为稳定的符合技术要求的组织。回火通常分为低温(150~250℃)、中温(300~450℃)和高温回火(500~650℃)(有称调质处理)。 化学热处理 将工件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如碳、氮或金属等),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工件表面层渗入某种元素,从而改变其表面层的化学成分和各种性能。 2.       什么是钢的临界温度?常用的临界温度有哪些? 钢在加热或冷却至某一温度时,发生相转变,这一相转变开始或终了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或临界点。 以铁碳合金为例,在铁碳合金状态图上看到的常用的临界温度有A1、A3、Acm等。这些临界点简介如下: A1 :A1是铁碳合金状态图中的PSK线(723℃共析温度),称为下临界温度。在这一温度下铁碳合金发生共析转变。加热时用Ac1表示,冷却时用Ar1表示。由于钢在加热与冷却时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因而共析转变不能刚好在A1温度下发生,即出现Ac1及Ar1,通常Ac1高于A1;而Ar1低于A1。如40Cr钢的Ac1=735℃,而Ar1=700℃。 A3 :A3是铁碳合金状态图上的GS线(723~900℃),称为上临界温度。加热时用Ac3表示,钢加热至Ac3温度时,铁素体全部融入奥氏体;冷却时用Ar3表示,此时由奥氏体开始析出铁素体。 Acm :Acm就是铁碳合金状态图上的ES线(723~1140℃),叫上临界温度。加热时用Accm表示,冷却时用Arcm表示,是由奥氏体开始析出渗碳体的温度。如GCr15钢的Accm=900℃,而Arcm=850℃。 3.       什么是退火和正火?各有何目的? 将工件缓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温度范围根据不同的退火方法而定),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通常是炉中冷却到450~550℃左右出炉空冷)下来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m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退火和正火的目的分述如下。 退火的目的: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消除锻、轧后的应力,稳定尺寸。 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消除各种缺陷,改善组织(如枝晶偏析等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正火的目的: 消除锻、轧后的应力。 细化晶粒,均匀组织,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改善组织,提高性能。如清除网状渗碳体、大块铁素体等组织缺陷。 对机械性能要求不高的工件,正火也可以作为最终热处理,使其获得一定的机械性能。 正火通常用于碳钢和合金钢。有些合金钢正火时也得到马氏体组织,这时起到了淬火的效果,因此一般不叫正火,而称为淬火。 4.       什么是淬火?工件为什么要进行淬火? 将钢加热至一定的温度(亚共析钢Ac3+30~50℃,过共析钢Ac1+30~50℃),然后急速冷却下来(即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使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 提高工件的机械性能,增加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增加工件的强度、韧性和弹性等。 使工件获得某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磁钢和不锈钢的淬火,为了改善其磁性和耐腐蚀性能等。 5.       什么是回火?淬火件为什么要回火? 将淬火工件加热到钢的Ac1以下的某一温度,再保温一段时间,然后进行冷却(一般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由于淬火工件的组织极不稳定,内应力和脆性都很大,所以为了消除淬火工件的内应力、稳定淬火工件的组织和尺寸、防止工件的变形与开裂,获得我们需要的机械性能,必须对淬火件进行回火。 6.       什么是调质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将淬火工件进行高温回火(500~650℃)的热处理操作,通常称为调质处理。其母的是: 软化合金钢工件,便于切削加工。 使工件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作为预先热处理时,也是为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 应当注意到,调质后的机械性能,是与工件的淬透性密切相关的,只有当工件淬透时,才能得到最佳的性能。调质钢多为中碳低合金钢。C=0.3~0.5%,合金元素总量小于5%。其服役条件为交变的弯曲、扭转、拉压、冲击等复杂应力。调质钢中加入的主加入元素是M、Si、Cr、Ni、B,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淬透性,强化基体(除B以外)。辅加元素是W、Mo、V、Ti等,起细化晶粒、提高回火抗力的作用。 7.       什么是不锈钢?常用的不锈钢种类及特点? 在弱腐蚀性介质中(如大气)能抵抗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而在各种强腐蚀介质中能抵抗腐蚀的钢,称为耐酸钢。通常将以上两种统称为不锈钢。 按正火后钢的组织组成物来划分,可分为马氏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奥氏体型不锈钢和过渡型不锈钢(半奥氏体型不锈钢)即兼有奥氏体和马氏体不锈钢的优点。现将各种不锈钢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马氏体型不锈钢 钢中含Cr量为!12~19%,含C量为0.1~0.45%,个别含C量达1%。如:2Cr13、3Cr13、4Cr13、9Cr18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除含较高的Cr外,与铁素体型不锈钢相比,还含有较高的C,所以它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主要用来制作机械性能要求较高、腐蚀性能要求一般的工件。 铁素体型不锈钢 钢中含Cr量为12~30%和小于0.2%的C。如:1Cr17、1Cr25、1Cr28、0Cr17Ti、1Cr25Ti等。它们的特点是含Cr量高,而含C量低。它能抗大气、抗硝盐及盐水腐蚀;高温(低于700℃一下)抗氧化能力强;塑性和热加工工艺性均好;并具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对热疲劳不敏感,可制作高温下工作的工件。铁素体不锈钢通常是在退火状态下使用,其退火温度不能超过900℃,以免晶粒长大变脆和降低耐蚀性。 奥氏体型不锈钢 钢中含Cr量为12~25%,含Ni量为1~29%,有的还含有Mn和N(用它们代替Ni)。如:1Cr18Ni9、1Cr18Ni9Ti等。钢中含Cr量为18%,含Ni量为8%左右的奥氏体不锈钢通常称为“18-8”型不锈钢。这类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塑性、焊接性及抗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要求不锈、耐酸的设备中。它的缺点是含贵重元素Ni较多,同时在含S的气氛中容易损坏,切削性能较差。 过渡型不锈钢 过渡型不锈钢又叫半奥氏体型不锈钢或沉淀硬化不锈钢。这类钢兼有奥氏体和马氏体不锈钢的优点,即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工艺性,有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工业常用的过渡型不锈钢有17-7PH(0Cr17Ni7Al)、17-4PH(0Cr17Ni4Cu4Nb)、Cr12Mn5Ni4Mo3Al(69111)等。这类钢由于含镍量较低,经热处理可形成不稳定的奥氏体甚至马氏体,再经过时效处理,便可沉淀析出金属间化合物(例如Ni3Al)使金属强化。(有关金属间化合物的概念见后面的说明)强化后的бb可达1250-1600MN/m2。这类钢主要用作高强度、高硬度而又耐蚀的化工机械设备及零件。17-7PH钢的冷加工和热处理过程比较复杂,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固溶处理(A处理)、调质处理(T处理)、冷处理(R处理)、冷变形(C处理)及沉淀硬化处理(H处理)。以17-7PH(0Cr17Ni4Cu4Nb)为例:在620℃下进行双时效硬化处理,步骤如下。 在1040℃±14℃固溶退火处理,随后空冷或适宜的液体冷却淬火至32℃以下;在620℃±14℃进行第一次硬化,并在此温度下保温至少4小时,随后空冷或适宜的液体冷却淬火至32℃以下;温度在620℃±14℃进行第二次硬化,并在此温度下保温至少4小时,随后空冷或适宜的液体冷却淬火至32℃以下。 金属间化合物 合金组元间相互作用生成的晶格类型和性能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并具有一定金属性质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一般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它熔点高、硬而脆,合理存在时能提高合金强度、硬度、热强性、红硬性和耐磨性,但降低合金的塑性和韧性。 8.       奥氏体型不锈钢怎样进行热处理? 这类钢以1Cr18Ni9为例,耐蚀性很好,无磁性。室温组织为奥氏体。它的热处理主要有三种:除应力处理、固溶处理、稳定化处理。 除应力处理 为消除冷加工后的残余应力,在300~350℃温度下做消除应力处理。可提高屈服强度和疲劳强度。另外一种是为了消除焊接后残余应力和消除钢对应力腐蚀的倾向,在高温度(约850℃)处理。对不含钛和铌的不锈钢应水冷,以免产生晶间腐蚀。 固溶处理 这是不锈钢热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使合金元素和碳化物充分溶解,从而使钢在室温下得到单项奥氏体组织,并能提高耐蚀性或储备更大的冷作硬化能力。固溶处理温度一般在1050~1150℃之间。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导热性很差,所以固溶处理的保温时间应该长些,冷却要快,以免碳化物析出。(把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后保温,使其中某些组成物溶解到基体里形成均匀的固溶体,然后迅速冷却,使融入物留在基体内成为过饱和固溶体,从而改善其延展性和韧性的处理)。这也是奥氏体不锈钢淬火目的与一般碳钢的不同(一般碳钢淬火后获得马氏体,再与回火配合获得工件说要求的机械性能。 稳定化处理 这是针对含钛和铌的奥氏体型不锈钢(如1Cr18Ni9Ti钢等)而进行的。固溶处理后,再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或炉冷,从奥氏体中析出一部分碳化钛(或碳化铌),这样,碳就几乎全部稳定于碳化钛或碳化铌中,从而保证了钢中的含铬量,不至于形成碳化铬,故称为稳定化处理。经稳定化处理后,可预防这类钢的晶间腐蚀。 9.       什么叫晶间腐蚀?问什么会产生晶间腐蚀?如何预防? 经固溶处理的“18-8”型奥氏体不锈钢,若在450~850℃(称为敏化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使钢的强度、塑性及冲击韧性剧烈降低,钢在腐蚀介质中通常沿晶界引起腐蚀,如稍经受应力,即沿晶界发生断裂。这种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晶界处贫铬引起的。当晶界铬含量下降到重量比11.7%以下时,晶界处就失去抗腐蚀能力。 防止办法有固溶处理、稳定化处理、降低钢中碳含量等三种。 降低钢中的含碳量:实践证明,奥氏体不锈钢当中,含碳量小于等于0.03%时,就不具有晶间腐蚀倾向,如:00Cr18Ni10钢等。但它的屈服强度较“18-8”型不锈钢低 10.   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合金元素有何作用?这类钢怎样进行热处理? 这类钢属于高铬不锈钢类,钢中由于含有大量铬,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并具有很高的耐蚀性。这类钢不锈的主要原因是铬的钝化作用,合金中铬的含量至少要达到11.7%(重量)时,铬钢才能具有高的抗蚀性,含碳量越高,则抗蚀性越差。因为碳和铬形成特殊碳化物,消耗掉一部分铬;但含碳量越高,热处理后的强度和硬度越高。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有预先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两种。 预先热处理 Cr13系马氏体不锈钢,经锻造空冷后,因硬度较高而要进行一次软化处理。目的是改变组织、降低硬度,以利于切削加工;此外,还为随后的最终热处理做好组织上的准备,并消除内应力,防止锻件开裂。软化处理可用高温回火(750~800℃)或退火(850~950℃)来完成。 最终热处理 淬火时因为导热性能差,为了减少变形,必须采用预热。淬火温度必须高于950℃,通常采用950~1050℃,以保证碳化物的溶解,然后快冷。淬火得到马氏体组织后,再进行回火处理。低温回火(例如:3Cr13经200~300℃)是为了消除内应力,而不是完全改变其基本组织,所以钢的抗蚀性无损坏。高温回火(通常用600~750℃)只用于低碳的铬不锈钢(0Cr13、1Cr13)。 11.   钛及其合金 钛是比不锈钢更具钝化的金属,在氧化性介质中,其耐蚀性比大多数不锈钢更为优良。钛既是良好的耐热材料(可用于500℃左右),也是优良的低温材料(在-253℃仍保持良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5,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7-10 05:53 , Processed in 0.0423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