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0209|回复: 14

[讨论] A 、P、 B 、M的确切含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8 2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本帖最后由 dzkyx1314 于 2010-5-15 12:01 编辑

这些东西看似都很熟悉,书上也有不同版本,但是有的需要更新了
大多数概念都是50、60年代从老外那里搬来的,现在好多都不适用了。
希望大家积极讨论,相互学习。

签到天数: 11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0-5-9 15: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A:奥氏体。P:珠光体(或磷元素)。B:贝氏体(或元素硼)。M:马氏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2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A:碳及各种化学元素溶入r-fe所形成的固溶体
p: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F和碳化物的整合组织
B:B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是以BF为机基体,同时可能存在θ-渗碳体或者是ε-碳化物、残留奥氏体等相的整合组织。
M:是原子经无扩散切变位移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过程得到的具有严格晶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形成相中伴生极高密度位错或精细孪晶等亚结构的整合组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3 08: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1.奥氏体(A)—因这种组织的发现人Austen而得名,台湾文献译为沃斯田铁。
     奥氏体系碳溶于面心立方晶格γ-Fe中所形成的固溶体[γ-Fe(c)],常以符号A表示。奥氏体中的碳也是存在于γ-Fe晶体的间隙固溶体。奥氏体存在于727~1495℃的温度区间,是一种高温相,不易腐蚀,呈白色,若先用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再用10%过硫酸铵溶液腐蚀,则奥氏体可染成黑色。高温下奥氏体显微组织为:晶粒呈多边形,与铁素体的显微组织相近似,但晶界较铁素体平直,且晶粒内常有孪晶带出现。
     2.珠光体(P)—原系外来语(Pearl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波莱铁。
     珠光体是铁碳合金相图中的共析转变产物(F+Fe3C),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因具有这种组织的样品抛光蚀刻后有珠母贝的光泽而得名。有片(层)状和球(粒)状等不同形态和分布方式。珠光体用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F和Fe3C交界处腐蚀较深,在直射光照射下变成黑色线条,可清晰看到层状,粒状等形态和分布情况。
     3.贝氏体(B)—原系外来语(Bainite)译名,因这种组织的发现人E.C.Pain而得名,台湾文献译为变韧铁。
     贝氏体乃是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或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碳化物(Cm)的机械混合物,其组织形态,性能和形成过程均不同于珠光体,它的Fe3C分布在呈羽毛状或呈针状的铁素体(F)中。贝氏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而具有多种形态:如上贝氏体(B上)为过冷奥氏体(A)在550~400℃温度区间等温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羽毛状。上贝氏体(B上)常沿奥氏体(A)晶界形核,向晶内发展。从电子显微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平行的铁素体(F)条间有短棒状或串珠状渗碳体(Fe3C)断续分布,其硬度为35~45HRC;下贝氏体(B下)是过冷奥氏体(A)于400~200℃温区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暗色片状(针状或竹叶状),互成一定角度。电子显微观察及X射线结构分析得知:这种组织乃是由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其长轴成50~60°角度分布的碳化物质点形成的,其硬度为45~50HRC。贝氏体还有粒状、蝶状等结构形态。
     4.马氏体(M)—原系外来语(Martens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麻田三铁。
     马氏体是碳在α-Fe晶格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组织是奥氏体(溶有充足的碳原子)过冷到低温区(如240℃以下)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与其他固态相变所不同的是:较变无孕育期,属于无扩散型相变,当奥氏体快冷到Ms点(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温度)以下,立即(爆发式)形成,其形成数量与等温时间无关 ,只随温度的不断降低而增加。低碳钢中的条状马氏体和高碳钢中的片状马氏体为常见的两种形态。马氏体硬度很高,并与含碳量有关,如T8钢的马氏体硬度可达62~65HRC。用4%硝酸酒精溶液或维列尔试剂腐蚀,马氏体可染成黑色。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周建国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3 15: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A-奥氏体。
P-珠光体。
B-贝氏体。 
M-马氏体。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8 收起 理由
周建国 + 8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9: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工好,首先非常感谢你提供的这么详细的概念,其次,我还有要请教的,A:不只是碳,还有其他化学元素,
p:不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理由有三:1、由F+P构成的组织不全是p,如F钢中的上B也可以有F+P组成。2、P组织不是混合物,是共析F和共析碳化物组成的整合组织。3、p中的铁素体和碳化物是从A中共析共生出来的,俩相以一定界面相结合,个相之间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B:B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是以BF为机基体,同时可能存在θ-渗碳体或者是ε-碳化物、残留奥氏体等相的整合组织。B上的脆性大,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B下组织很不错的,强硬、塑韧较好,仅次于马氏体,但它的工艺不好控制。目前有俩种比较激烈的观点,一是B扩散相变,另一是B切变相变,但是趋于中和的这种观点也发表了不少论文。
M:是原子经无扩散切变位移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过程得到的具有严格晶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形成相中伴生极高密度位错或精细孪晶等亚结构的整合组织。最后,我还是以为以上各种组织不能是一种或者俩种的机械物,而是整合组织,希望各位前辈们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5-14 19: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指组织成分:
A:奥氏体P:珠光体B:贝氏体M:马氏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5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l527799511


    不管是F+P组成的组织还是B+P组成的组织,其中的P(珠光体)本身就是F+Fe3 C的机械混合物,这一点有疑问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5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l527799511


    再熟悉熟悉以下基本知识
    珠光体转变  奥氏体在过冷至临界温度以下,在比较高的温度区间内进行的相转变,故又称高温转变。珠光体相变接近平衡相变,是单相固溶体分解为两相机械混合物的相变过程,在实际生产中,钢在正火、退火时所发生的相变主要是珠光体转变,得到珠光体组织。珠光体组织有层状和粒状两种形态。参阅共析转变。
    共析转变  共析合金由γ相冷却到共析转变温度以下,亚共析或过共析合金过冷却到伪共析区,即α和β相都要沉淀析出时,就会发
生γ→α+β的共析转变,其形式类似于共晶转变,只不过它是由一个固相在恒温下转变为另外两个固相。如Fe-Fe3C合金相图在727℃时发生的A0.77 → F0.0218+Fe3C转变,又称珠光体转变,有的文献写为:γ→α+Fe3C。
    共析组织  固态金属自高温冷却时,从同一固态母相中同时析出紧密相邻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相所构成的组织。共析组织(如铁碳合金中的珠光体)通常由交替的α和β相呈片层状构成,当两相在数量上相差很大时,数量小的一相可能呈纤维状或球状,如高碳钢和滚动轴承钢球化退火后的颗粒状珠光体。
    贝氏体转变  以钢(Fe-C合金)为例,当奥氏体被过冷至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相变之间的温区时,由于温度已经很低,铁原子不能扩散,但碳原子尚具有一定扩散能力,此时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碳原子扩散而铁原子不扩散的非平衡相变,这种相变兼有珠光体和马氏体的相变特征称为贝氏体相变(或称为中温转变)。其转变产物也是α相和碳化物的混合物,但α相的碳含量和形态以及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与珠光体不同,称之为贝氏体。贝氏体相变有两种假说:
    (1)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恩金认为贝氏体相变应属于马氏体相变性质,由于随后回火析出碳化物而形成贝氏体,提出了贫富碳理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贝氏体相变发生之前,奥氏体中已发生了碳原子的扩散重新分配,形成了贫碳区和富碳区。在贫碳区发生马氏体相变而形成低碳马氏体,然后马氏体迅速回火形成过饱和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即贝氏体。在富碳区首先析出渗碳体,使其碳浓度下降或成为贫碳区,然后发生贫碳区所发生的相转变。
    (2)柯俊贝氏体相变假说  该假说认为:贝氏体相变时,α相的不断长大和碳原子从α相中不断脱溶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α相长大时与奥氏体保持第二类共格关系。不过贝氏体的长大速度远比同类共格切变型的马氏体的长大速度低,这是因为贝氏体的长大速度受碳原子的扩散脱溶的控制。贝氏体相变为有扩散(碳原子)、有共格的相变。贝氏体相变的主要驱动力是因碳脱溶而增加的化学自由能差。碳从α相中的脱溶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相界面从α相扩散到γ相中;二是碳在α相内脱溶沉淀为碳化物。柯俊假说能够解释三种现象:①在MS(马氏体转变起始点)点以上温度α相可以通过马氏体型相变机制形成;②按马氏体相变机制形成的贝氏体长大速度远低于马氏体的长大速度;③在不同温度下形成的贝氏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组织形态。
    马氏体相变  其初,马氏体只是指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淬火快冷后得到的组织。由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过程叫马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发生在很大过冷的情况下,转变速率极高,在转变过程中,没有碳原子的扩散,铁原子间的相邻关系亦保持不变,故称为切变型无扩散相变,又称“协同型”转变。后来发现一些纯金属以及许多铁基合金
和有色金属也会发生这类转变。故现已把金属中具有这种特征的转变过程统称为马氏体转变,其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马氏体转变的重要特征是表面产生浮凸效应,这也是切变型相变的直接证据。马氏体转变时新旧相之间具有一定的位向关系。
    马氏体相变是母相在冷却或形变过程中,以惯习面为不变平面的切变、共格、固态、无扩散相变的产物。
    普遍认为:马氏体组织是奥氏体过冷到低温区(如240℃以下)连续冷却过程所形成,马氏体转变无孕育期,当快冷到MS温度以下时,立即(爆发式)形成马氏体,其数量与等温(保持)时间无关,只随温度的不断降低而增多;但后来,不断观察到等温条件下马氏体的形成,终于突破了以往的认识。我国科技工作者曾在研究Fe-Ni-Mn合金和锰钢时观察到,如果当奥氏体冷却到等温转变温度前的冷却过程中尚未产生马氏体,则在马氏体的等温转变开始之前将有一段孕育期,马氏体形成的速度与等温转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与一般等温转变曲线相似的形态。马氏体等温形成的发现,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由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具有与其它相变相同的普遍规律,也是成核和长大的过程。
    目前大多认为,马氏体转变是由两次切变来完成的:先以惯析面为滑移面进行均匀的宏观切变,使试样表面呈现浮凸,然后由于再进行不均匀的微观切变而产生滑移或形变孪晶。当上述切变过程象弹性波似的传播到附近奥氏体中时,具有激发另一片马氏体成长的作用,成为连锁反应,因此,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速度极快,一片马氏体大约在10-7秒内形成。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20 收起 理由
周建国 + 2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6 08: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l527799511


    能不能详细的说说混合物与整合组织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9: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两种以上不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物。如空气就是混合物, 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 ;系统获得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的过程不受特定的外界的干扰,而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称为整合组织。混合物中各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没有固定的量的比例关系,混合系统的整体性质是各个要素性质的简单叠加。而整合系统研究的金属和合金的组织与性能是呈非线性关系的。如W18Cr4V工具钢奥氏体化后,奥氏体中溶有w、cr 、v、c等多种元素,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新的整体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6 2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l527799511


    “ 整合组织”这个概念来自何处?能否提供一个佐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5-17 1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孤鸿踏雪
在刘宗昌等编著的《金属固态相变教程》一书中明确提出反对“机械混合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9: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了,我就是刘老师的学生,他老先生的B研究,在热处理组织转变原理方面可以说是教权威的。很多新的观念得到更新,希望各位前辈们有机会看看他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8 17: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横笛吹雨


    这可是个新观点。我知道刘宗昌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教授,近年来在学界有一定知名度,但这种观点的提出仅仅局限于他个人或少数专家学者,也是值得继续讨论和交流的。当然,我们是没有能力和条件来参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5,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5-21 07:17 , Processed in 0.0699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