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534|回复: 7

[求助] 关于单介质淬火和双介质淬火的问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1-20 21: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请问各位坛友,同一钢种分别用单介质淬火和双介质淬火后,淬后的硬度和淬硬层深度有什么区别?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1-1-20 22: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ggmc 于 2011-1-20 22:26 编辑

单介质和双介质分别是什么?
淬火介质对淬后深度是通过冷却速度来影响的
一般来说,冷却速度越快,淬透深度越深
淬后硬度主要与含碳量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 09: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液淬火  
    将加热奥氏体化的钢件直接淬入单一介质中的方法,这种冷却方法的特点是工艺简单,经济。适合于大量生产和连续作业。淬火后工件的组织和性能主要取决于所选介质的冷却能力。水及其溶液、油、空气等均可作为单液淬火介质。
双液淬火  
    又称双重淬火法,断续淬火法。是指钢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先在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快冷至马氏转变温度以上,以便抑制过冷奥氏体分解,然后转入冷却缓慢的介质,以便在马氏体转变时,减小内应力,防止变形开裂,从而克服单液淬火两个缺点:水淬时,过冷奥氏体的马氏体相变区处于水的沸腾期,冷速过快,易开裂;油淬时,过冷奥氏体在其分解温区的冷速过于缓慢,往往淬不硬(得到一定数量的非马组织),采用水淬—油冷双液淬火,可获得接近理想冷却状态的效果。根据同样道理和不同钢种的需要,还可采用水淬空冷、油淬空冷、油-水-油等双重淬火法。由于经奥氏体化的钢件在由一种冷却介质转入另一冷却介质时其冷却行为曾一度中断,故双液淬火又称断续淬火。
     双液淬火的关键是要把握在第一种冷却介质(快冷)的时间,即自第一种冷却介质提出的最佳时机(时刻)。提出太早,则不易淬硬;提出稍迟,则易淬裂。在工业生产中,碳素工具钢双液淬火在水中停留时间可按1s/3mm控制,也可以振动和水鸣停止为界,还有在火色消失的一倍时间提出。形状复杂的工件可按1s/4~5mm。按上述时间控制时,基本可保工件出水温度在400~250℃之间,既能获得马氏体组织,也使淬火应力限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大大降低工件的变形开裂倾向。当采用油淬—空冷双重淬火时,则油中停留时间以1s/1mm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 21: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双液淬火冷却时间看法我觉得缺乏实际操作的锻炼,理论性太强,如”碳素工具钢双液淬火在水中停留时间可按1s/3mm控制,也可以振动和水鸣停止为界,还有在火色消失的一倍时间提出。形状复杂的工件可按1s/4~5mm”等,如果是水油淬火的话,我认为比较稳妥的是将产品提出水面,看蒸气大不大,如果不大用手摸一下工件就迅速离开,小心烫手,可以感觉到温度大致多少,温度如果在100左右,就转入油中冷却一般没问题,用这种方法我从没淬过,手是最好测试温度的仪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2 08: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双液淬火冷却时间看法我觉得缺乏实际操作的锻炼,理论性太强,如”碳素工具钢双液淬火在水中停留时间 ...
minyanping123 发表于 2011-1-21 21:33



     碳素工具钢冷到100℃左右,马氏体是否已经转变结束?如果已完成马氏体转变而侥幸未裂,是否应该马上进回火炉回火?此时再转入油中冷却还有什么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2 09: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的,一般碳钢我们是直接水冷的,不会双液淬火的。水油淬火一般针对合金钢的,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如,其mf点以到0度以下,温度100度时,其实看温度不要太死板,对于稍大的轴(直径200mm)而言,表面100度,心部温度可能有200度,马氏体还没转变完全,当然有继续转入油里继续冷至油温的必要,冷到接近油温后,要立即进井式炉回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0: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单介质淬火的淬硬层要比双介质的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2 21: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淬硬层深度与材料的化学成分、产品尺寸大小、冷却介质冷却速度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5,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5-23 10:03 , Processed in 0.0491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