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张餐巾纸

[讨论] 氮碳共渗(软氮化)硬度检测中的一道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1-9-24 07: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学习了,对于这个问题,希望大家继续讨论,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最后提交热处理协会,重新修订相关标准。

签到天数: 10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9-24 12: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1-9-22 23:01
SPCC板的白亮层硬度也不至于低到390HV0.2左右吧?

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要求是250~450HV,这是我们经过长期的总结修改的标准,硬度高了热处理一直做不上去。
我们做的是软氮化,脉冲炉子做的。
用了很多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5 16: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大家没有个定论,我们一块都说说说实际生产中得测试结果,明天我去测测我们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5 16: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们都是用100g的测,45钢,白亮层18-20,HV0.1=680-7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26 15: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双喜 发表于 2011-9-25 16:23
以前我们都是用100g的测,45钢,白亮层18-20,HV0.1=680-710

介绍一下你的工艺。软氮化后冷却方式?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12-12 08: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楼主提出的硬度测试的表面硬度和白层硬度测试方法我认为应该是不一样的。表面硬度测试是测试样表面,有很多不确定性,白层不均匀或试验力偏大时得出的结果偏差很大;白层硬度是打试样的截面,直接打在白层上,硬度值比较稳定,但对制样的要求很高,要能保证保证白层能完整不被破坏。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2 13: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wglo168 发表于 2011-12-12 08:06
其实楼主提出的硬度测试的表面硬度和白层硬度测试方法我认为应该是不一样的。表面硬度测试是测试样表面,有 ...

但是一般中碳合金结构钢氮化白层厚度在0.010~0.025mm范围,直接从截面上打白层硬度怎么打?你认为工件表面,白层的最外层往内进深多远时,可以进行准确的检测,而不至于因为压痕距表层太近而压溃(或者说压堆)?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12-13 08: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niel-li 于 2011-12-13 08:25 编辑

行业“潜规则”是:被测试样厚度是压痕10以上?若按此规则,按20微米来算,要求压痕深度也不能超过2微米。这样测出来的硬度才“完完全全”是白亮层的硬度。举个例子HV(0.5Kg) 635,对应压痕对角线长度38.3左右,利用维氏硬度计压头为两面呈138度的正四棱锥的几何关系,的压痕深度为约为5.47微米,可见HV0.5打出的压痕远超过白亮层厚度的1/10。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反推,分别计算出各种载荷下,HV600(常作为技术要求)对应的压痕深度,拿此深度与1/10白亮层深度比较,找出适当的载荷。按此规则,当然是载荷越小越好。可是,“潜规则”还说了,压痕一般大于20微米以减小误差。所以我们在此两条矛盾中需作出取舍。但我们想要完完全全测白层硬度是,基体可看作载物台。供大家一阅,如有误请多多批评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excellence + 10 有同感!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4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渗氮和氮碳共渗,平时很少接触,最近有接触,不懂,看了很多个标准,可越看越糊涂。
我有几个疑问,希望高手们帮忙解答~~~不胜感激
1.氮碳共渗件的表面硬度,就是指的白亮层硬度么?有公开标准的明确指出么?
渗氮,似乎是没有白亮层最好??表面硬度应该是对渗层(薄薄的化合物层  和扩散层)的综合考量,对么??就像渗碳一样的。
那么氮碳共渗为什么就不是了呢??就单单针对白亮层??那要是氮化梯度很陡,工件不是很容易剥落掉硬壳么???
2.关于渗氮或者氮碳共渗后零件的表面硬度试验方法上,用600#或者更细的砂纸打磨,之后表面的粗糙程度,能否满足GB/T 4340.1中对于粗糙度的要求??上面建议用抛光的。
3.用小力值的载荷比如100g,打在白亮层上如果硬度500HV的话参考GB/T 4340.4 就已经压痕对角线小于20μm,那么,按照GB/T 4340.1中1范围的注1,压痕对角线小于0.02mm时不确定度的增加,或者说测量误差认为的不可忽略性,那么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换大载荷么??那接下来又有问题了~~
4.再同时看第1个问题,GB/T 4340.1中6.4,试样或试验层厚度应至少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1.5倍,也就是说,只要你用维氏硬度,那么你的测量对象,至少要有30微米的厚度,这样蹭出来的维氏硬度之才完全符合了标准??那这样的话岂不是所有的现行方法都是错的了么??因为很少有白亮层超过30um啊!!所以~~~
5.是否可以这样推论:现行的关于表面硬度的测量方法,不管他在真正的理论(结合零件的使用或者氮化件考察目的等等因素)是什么玩意,就来个最粗鲁最简单的办法,就按照 JB/T 6050里面的测试通则,选定一个方法,数据之间有可比性就好了~~~~至于,用了多少载荷,由于白亮层深度不同,引起的各种纠纷,就不去看了,真的关心白亮层的,有进一步的,按照GB/T 11354 考察疏松、脆性、氮化物等等~~~~另作要求!


因为糊涂,所以希望大家一针见血,拍砖吧~~~!!!不胜感激!

点评

建议开专贴讨论你的问题。  发表于 2012-6-30 22:53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我心飞翔eric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4 13: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1-5-16 14:16
何老看看这篇(附件)文章摘要,原文并没有说明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白亮层,但我个人认为:既然作 ...

关于渗氮和氮碳共渗件表面硬度检测的诸多疑问!!

关于渗氮和氮碳共渗,平时很少接触,最近有接触,不懂,看了很多个标准,可越看越糊涂。
我有几个疑问,希望高手们帮忙解答~~~不胜感激
1.氮碳共渗件的表面硬度,就是指的白亮层硬度么?有公开标准的明确指出么?
渗氮,似乎是没有白亮层最好??表面硬度应该是对渗层(薄薄的化合物层  和扩散层)的综合考量,对么??就像渗碳一样的。
那么氮碳共渗为什么就不是了呢??就单单针对白亮层??那要是氮化梯度很陡,工件不是很容易剥落掉硬壳么???
2.关于渗氮或者氮碳共渗后零件的表面硬度试验方法上,用600#或者更细的砂纸打磨,之后表面的粗糙程度,能否满足GB/T 4340.1

中对于粗糙度的要求??上面建议用抛光的。
3.用小力值的载荷比如100g,打在白亮层上如果硬度500HV的话参考GB/T 4340.4 就已经压痕对角线小于20μm,那么,按照GB/T

4340.1中1范围的注1,压痕对角线小于0.02mm时不确定度的增加,或者说测量误差认为的不可忽略性,那么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换大载荷么??那接下来又有问题了~~
4.再同时看第1个问题,GB/T 4340.1中6.4,试样或试验层厚度应至少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1.5倍,也就是说,只要你用维氏硬度,那

么你的测量对象,至少要有30微米的厚度,这样蹭出来的维氏硬度之才完全符合了标准??那这样的话岂不是所有的现行方法都是错

的了么??因为很少有白亮层超过30um啊!!所以~~~
5.是否可以这样推论:现行的关于表面硬度的测量方法,不管他在真正的理论(结合零件的使用或者氮化件考察目的等等因素)是什

么玩意,就来个最粗鲁最简单的办法,就按照 JB/T 6050里面的测试通则,选定一个方法,数据之间有可比性就好了~~~~至于,用了

多少载荷,由于白亮层深度不同,引起的各种纠纷,就不去看了,真的关心白亮层的,有进一步的,按照GB/T 11354 考察疏松、脆

性、氮化物等等~~~~另作要求!


因为糊涂,所以希望大家一针见血,拍砖吧~~~!!!不胜感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14 16: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jcwhit 发表于 2011-12-14 13:42
关于渗氮和氮碳共渗件表面硬度检测的诸多疑问!!

关于渗氮和氮碳共渗,平时很少接触,最近有接触,不 ...

再看看这个帖子http://www.rclbbs.com/forum.php? ... 0&fromuid=31405,欢迎你参与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8 06:31 , Processed in 0.0561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