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所以因为

[讨论] 调质和正火的选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0: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4145H相当于中国的材料牌号45CrMnMo,H是代表保证淬透性。这个材料没有接触过,根据您提供的产品尺寸,您认为油田的扶正器淬火后高温回火前的硬度能达到多少?
如果淬火后能够达到M组织或者是M+B组织的话,那自然可以叫调质了。如果淬火后只是达到
调质要求硬度的上限,应该就不属于调质处理了。这也就是“热强化”或者是“水冷正火”了!

[ 本帖最后由 所以因为 于 2009-7-30 12:05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3: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6# 老热工 的帖子

武工,你是“武工”高强,不管你站在那一方,只要出招即可。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所以因为 于 2009-7-30 19:07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14: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质处理的工件,当材料(如40Cr、42CrMo等)的有效尺寸大于一定的范围,经淬火后其硬度仅在调质技术要求范围的上限,是否可采用正火处理来代替调质?性能方面有什么差别?”

看了很多热处理前辈、高手的发言,获益匪浅。本着学习的态度,就以下见解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首先,技术术语的理解问题:
1、目前从国标GB/T7232-1999《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上可以找到以下热处理术语的定义:
1
)退火 annealing 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a
)亚相变点退火 subcritical annealing  工件在低于Ac1的温度进行的退火工艺的总称。其中包括亚相变点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b
)球化退火 pheroidizing annealing, spheroidizing 为使工件中的碳化物球状化而进行的退火。
    c
)去应力退火 stressr elieving,stressr eliefannealing 去除工件塑性变形加工、切削加工或焊接造成的内应力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而进行的退火
    d
)再结晶退火 recrystallization annealing 经冷塑性变形加工的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通过再结晶使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晶体学缺陷基本消失,重新形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
2
)正火 normalizing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
)淬火 quench hardening,transformation hardening  工件加热奥氏体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获得马氏体或(和)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最常见的有水冷淬火、油冷淬火、空冷淬火等。
4
)回火 tempering 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a)低温回火 low temperature tempering, first stage tempering 工件在250℃以下进行的回火。
b)中温回火 medium temperature tempering 工件在250-500℃之间进行的回火。
c)高温回火 high temperature tempering 工件在500℃以上进行的回火。
5
)调质 quenching and high temperature tempering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注:

A
:从以上的术语的承前启后关系来分析,我是这样理解4把火的:
     1
)退火不一定要奥氏体化、温度可以在Ac1以下、需要缓慢冷却。
     2
)正火一定经过奥氏体化、并且一定是空冷,空冷的速度不限,但获得的组织不能是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
     3
)淬火一定是奥氏体化、冷却方式不限、必须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
     4
)回火必定是淬火的后续工艺:即回火的前提是先淬硬,温度条件是低于Ac1

B
以下情况,有时工艺曲线相同,存在冲突时,在术语上我是这样理解的:
     1
)退火和正火之间:
    如果都经过了奥氏体化,获得的组织也都排除了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由于退火的缓慢冷却在标准中没有定义,我将两者的区别理解为:主要看热处理目的,退火强调软化,兼顾稳定化、细化、均匀化组织;正火强调高效率,兼顾细化、均匀化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网状渗碳体等目的。故同样的工艺曲线和接近的金相组织,冷锻前为等温退火,冷锻后为等温正火。

     2
)正火和淬火之间:

    注意两者都需要奥氏体化、都可以快速空冷。空冷后如果获得的是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则属于淬火;空冷后不能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为正火,如:涨断连杆锻件余热强迫空冷正火处理。
     3亚相变点退火和回火之间:

    两者都是Ac1以下温度的加热、冷却。亚相变点退火所用的温度,可以和回火所用的温度重合(亚相变点退火温度可以正好在AC1以下的500℃以上高温回火温度区域、250-500℃之间的中温回火温度区域或250℃以下的低温回火温度区域)。
    两者区分的关键是:回火不能单独存在,回火必须是淬火的后续工序,回火前工件必须先淬硬。



[ 本帖最后由 所以因为 于 2009-7-30 16:07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凌云谷 于 2009-8-4 12:1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5 贡献值 +2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5 + 20 精品文章!感谢补充注解!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09-7-30 14: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所以因为 的帖子

调质即淬火和高温回火的综合热处理工艺,得到索氏体!如你所说硬度达到了上限,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一下高温回火的问题....或者降低下淬火的问题,来解决硬度的问题....
而是用正火来处理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太妥当!首先来说得到的组织不一样,其耐磨性,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不如调质的好
所以我感觉该用调质的用调质,该用正火的用正火,呵呵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4: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4# 天字一号 的帖子

感谢参与!你应该理解清楚:
说的是“当材料的有效尺寸大于一定的范围,经淬火后其硬度仅在调质技术要求范围的上限”。
也就是说因为尺寸效应,淬火后没有得到M组织,直接得到了S组织。这样再经过高温回火是否属于调质范畴?

[ 本帖最后由 所以因为 于 2009-7-30 14:3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4: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0# stanlyous 的帖子

扶正器(稳定器)制造工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签到天数: 307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7-30 15: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所以因为 于 2009-7-30 14:43 发表
扶正器(稳定器)制造工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有加工方面和热处理方面的原因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5 感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5: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7# stanlyous 的帖子

想知道热处理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6: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就凌工的注解(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7-30 18: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3# 凌云谷 的帖子

现在有好多教科书或者文献上说的术语和标准上的出入很大,或许是已经注意到了标准中的漏洞。术语中大都和组织联系到了一起,和你的分析一致,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感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22: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截面零件A化后水[或油]冷.结果往往是表层M含量在50%左右的一个区间范围内.大家如何看待此现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23: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1、工件越大,调质硬度越低,关键是看“截面控制尺寸”
2、调质有一个最低回火温度,ASTM中对材料的最低回火温度规定很严,从而也限制了调质硬度
3、个人认为,能否用调质代替正火取决于具体情况。低碳钢调质与正火的温度相差大,一般不能代替。
中、高碳钢两者温度相差不大,如果对组织要求不高的话可以一试。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5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23: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2# es2004 的帖子

请问ASTM中是如何规定调质最低回火温度的?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23: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3# 凌云谷 的帖子

有几个疑问:1.T8钢淬火后经501℃回火.40Cr亚温淬火后经501℃回火.高速钢淬火后经501℃回火淬火B经501℃回火是否都能称为调质?2.A化后以适当方式冷却仅在零件表层获得不足20%马氏体组织是否为淬火?若将该件再经501℃回火是否能称为调质.请大家发表观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支持提出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7-31 0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8# stanlyous 的帖子

1、“P处理,即热处理后得到P的工艺,S处理即热处理后得到S的热处理工艺”,也就是说大尺寸件先经某种处理得到P,再回火(或某种处理)得到S吗?那么由P到S是怎样一种转变过程?所以仍未解除迷糊
2、其实正反两方的目的都是“让整个热处理工艺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生产,而且在实际生产中更容易操作。”,反方并不偏袒四把火存在的弊端,所以提出可以“补充和修正”。所以应是殊途同归,所以目前的分歧也只在“途”不同。
3、怎么让我改变正方“仍然是在在四把火基础上的“补充和修正””的看法呢?:lol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希望多多提问!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7-31 0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2# 风来疏竹 的帖子

“有点近似王工的论调”-----------谢谢张工支持!
谁说张工代表正方呀?

一并谢170楼“搬运工”高工(这姓真好,获得工程师职称就可以自然晋级高级职称了,现在应是高高工了吧:lol)的支持!

[ 本帖最后由 WJFU66 于 2009-7-31 01:24 编辑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7-31 0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6# 老热工 的帖子

哈哈,武工,近期我可是坚定地站在反方的呀
不过看您前边的“在现有的热处理概念基础上进行局部补充完善”倒是与反方观点暗合(虽说有点断章取义,但毕竟使用了我们的词句:lol)呀..........
哈,不强拉您加盟反方,免得出现“暴力活动”:lol
不过,以您的武功,总该响应沈工号召出一招,不管正调反调总该高歌一曲

签到天数: 307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7-31 07: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s2004 于 2009-7-30 23:16 发表
1、工件越大,调质硬度越低,关键是看“截面控制尺寸”
2、调质有一个最低回火温度,ASTM中对材料的最低回火温度规定很严,从而也限制了调质硬度
3、个人认为,能否用调质代替正火取决于具体情况。低碳钢调质与正火 ...


没有记错的话,你是姚工吧,现在过得很好吧
ASTM对于调质有最低回火要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xcellence 于 2009-7-20 10:58 发表
1.如果经“淬火”后得到的是屈氏体或者是索氏体,我认为更不能用正火代替了;至于属于什么工艺范畴,是否可称屈氏体或索氏体淬火?

对张工的这个观点我是想了很久,今天才豁然开朗,其实张工的意思不也就是以组织来划分热处理工艺类型吗?
如果淬火后直接得到S 组织,那按照我的“水冷正火”观点,不就是属于正火范畴了吗?
不知理解是否正确,请张工和大家指正!

[ 本帖最后由 所以因为 于 2009-7-31 10:04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1 09: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所以因为”的帖子

  尊敬超版沈工你好:你辛苦了,把一个版块搞得这么火热,我看突破发帖讨论的历史记录了吧?这是你的成绩,也是对论坛和热处理事业的贡献。我们论坛的高速发展,也取得了社会上有识之士的称赞和认可。我很钦佩并向你和参与的同人致敬!
  关于工件大在淬火时,受尺寸效应的影响,很难达到淬火的正常组织,是否可用正火代替?视具体情况而言,如果受条件限制,无法达到淬火要求(组织及硬度),我认为可用(水冷)正火。对工件的不热处理性能有所提高,但没达到调质的性能要求。这一点必须和用户讲清楚。同时也要积极改进工艺,达到调质的要求。
  工件大产生尺寸效应,很难达到要求的硬度和组织这,这是事实但应该知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是主要因素?如何改进?这样才能将大件的质量提高上去。大件由于在冷却过程中,工件的本身散发热量大,热量释放时间长,严重的影响了工冷却速度,产生了非淬火组织相变。解决的方法,1)尽量改进设计,在满足机械性能的条件下,减少大工件的,热量释放时间。如特大轴中间加孔,分体结构等。2)改进热处理工艺,增加冷却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增加冷却速度有很多方法。如氡气循环强喷冷却法等,有些要求性能的工件是不能代替的。由于保密的关系,具体工艺不能发表,敬请见谅。谢谢版主及诸位同仁。

[ 本帖最后由 renbenfg 于 2009-7-31 09: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5 贡献值 +2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5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6-28 10:25 , Processed in 0.0585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