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iamspiderman

[求助] 08F软氮化硬度问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71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9-13 2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换种工艺,用甲醇和氨气,控制好甲醇滴量和氨分解率,一般都能达到要求

签到天数: 2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9-14 17: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渗氮后的冷却方式主要有水冷、油冷、空气冷,或空冷到250℃以下水冷。非合金钢经渗氮后应快速水冷,得到含氮马氏体,从而获得较高的硬度。SK7、SPCC钢制的要求有一定弹性的电器开关、接触器零件,经渗氮后立即水冷会有脆性,应预冷约5min以保证硬度避免脆性。合金钢渗氮硬度的高低取决于合金元素的多少,与冷却方式无关.我们可以把你的材料处理到550-600HV0.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14 2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详细介绍,如同我之前说述,我没有水冷油冷的条件,我也基本知道原理.
另外,不是只要快速水冷就一定能得到含氮马氏体,还要看氮化的温度的,如果氮化过程中都没有含氮奥氏体出现,也就没什么马氏体可言了.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9-15 02: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跟楼主的保温时间偏短和分解率偏高有关。

1、楼上说得对,580的温度水冷也不是含氮马氏体。那位888的朋友可能没有搞清楚这种“奥氏体渗氮淬火”工艺的实质,这种工艺一般也主要运用于中碳和高碳钢,不同的钢种对应的温度也不一样。
顺便给楼主提供点我的意见:
2、第一种方案。300时开始通NH3,到400时要排尽空气。温度550~560,NH3每小时1.6立方米+CO2没小时80升,时间5小时。
3、第二种方案。350保温1小时,随后通NH3每小时0.8立方米,氮化温度我觉得分两段,第一段560,NH3每小时1.8立方米+CO2没小时90升,时间2小时;第二段640,NH3每小时1.6立方米+CO2没小时80升,时间2.5小时。

如果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分别试试这两种方案,看看效果。提醒楼主这是60KW井式炉的参数,炉子容积偏小哟。
这是比较先进的软氮化工艺了,我们都是多年前从德国学回来的。也赞成楼上有人说的用通氨滴醇法,不过参数有些不同。

[ 本帖最后由 luodan1661 于 2008-9-15 02:5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9-15 14: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F e-N-C系的共析温度是565℃,只要高于该共析温度氮化,快冷就可以得到含氮马氏体。我不知道我错在哪里,请指导. 请不要说是F e-N系的共析温度是 590℃.楼主的材料处理到550-600HV0.1是没有问题的。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9-15 23: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的帖子

我不晓得怎么说了。楼主这个“奥氏体渗氮淬火”的温度应该在700左右合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09: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的帖子

及其感谢1661的详细讲解,非常的有指导意义,我会根据我的炉膛体积来做相应的试制的,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11: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的帖子

坦白的讲,我对奥氏体氮碳共渗理解很肤浅,我只是作一些简单的推断,如果按照您说的Fe-N-C共析点565℃,超过565℃就有奥氏体出现的话,那么对于所有的碳钢应该说都要遵循这个规律了(因为没有合金元素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渗氮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冷却速度够都可以获得含氮马氏体,这似乎有点不太可能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14: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又简单的看了一下Fe-N-C相图,这个相图所谓的共析点,只是在含碳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在565℃所谓的共析点附近获得平衡,而对于低碳钢,比如08F来说,含碳量根本不足以使得Fe-N-C在565℃获得共析平衡,根据不同的渗氮温度来看,对于很低含碳量的碳钢来说,565℃附近不至于出现含氮马氏体,所以单纯的使用这个温度点来定义奥氏体氮碳共渗是很不合适的。
众说周知,氮碳共渗,C渗入的量非常的小,只能渗入E相,而不能进入a相,因为a相已经饱和了(碳钢本身的含碳量)。
以上为一点简单的理解,错误之处请各位前辈予以指出。。。。。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9-17 12: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的帖子

呵呵。奥氏体氮碳共渗是比较有前途的工艺,在20年前我们这里就有老前辈在运用了,也是从德国学回来的。楼主在29楼的回复还算可以了,不知道888那位前辈是否已经明白了?还有就是奥氏体氮碳共渗的温度针对每种具体的材料,温度是不尽一致的。
我在上面给的软氮化工艺楼主可以一试。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8-9-17 14: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用610-650度可能搞得定

话就不多说了,温度高又能缩短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签到天数: 2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9-17 14: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是铁素体氮碳共渗 (Ferritic Nitrocarburizing)和奥氏体氮碳共渗无关
同时在钢中渗入氮和碳,如前所述,至少已是三元状态图的问题,故应以Fe-N-C三元状态图为依据。但目前三元状态图还很不完善,还不能完全根据三元状态图来进行讨论。共析温度为565℃,这是没有问题的。接近此温度时α -Fe对氮有最大溶解度,故一般氮碳共渗温度为570℃,共渗后快冷可显著提高疲劳强度。温度过高,化合物层增厚,容易出现疏松,且高于共析温度后,渗层中出现 γ相,快冷后出现马氏体,使变形增大,对于碳钢尤其是低碳钢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提高硬度,然而这个含氮马氏体也只是部分的;低于570℃,不仅速度慢,性能也差。共渗保温时间根据材料和层深要求而定。我们的SPCC570℃铁素体氮碳共渗的硬度可以到680HV0.1 希望楼主尽快解决问题!

[ 本帖最后由 dhzhou888 于 2008-9-17 14: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9-18 1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的帖子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了。我们都是讨论哈,就事论事。
1、铁素体氮碳共渗的共渗层由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组成,请问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的相分别是哪些和怎样分布的呢?(标准答案:化合物层主要是ε相+γ’相,扩散层主要是含氮的α相)
2、含氮马氏体是由什么转变来的呢?(应该是γ相在快冷时转变为含氮马氏体)
3、888说的含氮马氏体在渗层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微量的含氮马氏体在这种位置是否是决定硬度的主要因素呢?
4、请问888这位朋友你理解的奥氏体氮碳共渗是怎么的呢?与铁素体的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问题及上面的帖子均为技术讨论,欢迎赐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08: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33#的见解,也让我很有受益。也给出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1.铁素体氮碳共渗工艺的本质就是没有相变的工艺,不应该出现所谓的含氮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过程,可能有些书本上面说的比较模糊,但只要是不太妥当的地方仍然可以怀疑。
2.对于非合金钢渗氮,之所以快冷会使得硬度升高,主要还是因为过饱和的a固溶体析出二次相而产生的时效硬化的作用。
至于这个组织是不是含氮马氏体,我不得而知.....

签到天数: 109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8-9-19 19: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硬度上不去

我觉得温度低些 时间长些会好

签到天数: 2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10-9 09: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解决了吗?

LZ的问题解决了吗?你的问题去年、今年有人提过。我只是建议在冷却方面想些办法。Cr12MoV钢模具1020度加热,水冷的工艺我就公开发表过。LZ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质量稳定,请介绍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0-9 1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做过,可用550强渗5小时,分解率30%,然后570扩散2.5小时,分解率60%,效果挺好的。

[ 本帖最后由 stigershu 于 2008-10-12 13:22 编辑 ]

签到天数: 3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10-14 20: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几句

这问题的时间比较久了,,我发表一下现在我们的情况,,我们做的软氮化有三种材料,,QT,C钢,低合金钢,,技术要求有HV0.1>700,,白亮层>0.01mm,,不知道这要求算不算高,,我们都能做到!!所以说工艺还是可以再改进的

签到天数: 250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8-11-17 13: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3楼

《钢的化学热处理》P157-158讲:从Fe-C-N系平衡图可知,当温度在565℃时存在有γ相,能溶解碳的最大极限值。此时γ相中能溶解0.35%C和1.8N。快冷时,即淬火后转变成含氮马氏体。而缓冷时有γ→α+γ’的共析反应,并不断地由α相中析出γ’相,因而使渗层硬度降低,生产实践也证明了。
关于奥氏体氮碳共渗请看《化学热处理原理》这种工艺的温度范围在Fe-N-C三元系的共析点之上和Fe-C系的共析点以下,600700℃之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6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6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20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iamspiderman 的帖子

请问用的什么工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9 21:19 , Processed in 0.0595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