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孤鸿踏雪

[讨论] 淬火温度对芯部硬度的影响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5-27 17: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杨工,我认为这个实验做的数据量有点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我认为没有理由出现这样的结果。
可不可以拿同一材料批次的零件,用不同淬火温度各做一个满盘,淬火后在料盘相同位置各取9点(或5点)样件检查心部硬度作对比(1号位和1号位做比较,平均值和平均值做比较)。由于冷却时油的循环方式,可能会造成料盘上不同位置冷速不同,干扰实验结论,最好在相同装炉量情况下,同一位置进行比较。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17: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aaron01


    感谢关注此帖,你的分析我有同感,但现在没机会、没条件做专门的试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7 1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好,各位专家说的都很有理论和实际的,我有一笨方法,把同一产品一分为二,分别放入两个炉次,放在同样的位置,一炉用840度淬火,一炉用860淬火,检验后比较结果,专家们分析的结果就出来了,都得到了证实,仅供产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7 2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是油温及冷却速度

签到天数: 17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6-5 14: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3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3 不要灌水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08: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关注此主题,近几天有机会重做这个试验,现将结果与大家分享之:
   试验条件描述:拿两件产品(主体所描述的三台阶销轴),每一件在线切割伤一分为二,件一分割的两件记为件1a、件1b;件二分割的两件记为2a、2b。
   试验方案:连续炉渗碳淬火,淬火油为今禹Y15—Ⅱ快速光亮淬火油(油温50°C)。1a和2a采用840°淬火,1b、和2b采用920°C淬火。
   检测结果:件1a(840°淬火),芯部硬度28~29.5HRC;件1b(920°C淬火),芯部硬度28.5·31.5HRC;件2a(840°淬火),芯部硬度28~32.5HRC;件2b(920°C淬火),芯部硬度25~29HRC。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8 1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有两种影响因素:①淬火油温(冷速)、流速;②低碳马氏体(+贝氏体)的自回火的程度差异。其他因素不是主要的,例如化学成分、装炉量、工件位置。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8 11: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因素:一是淬火保温时间,二是淬火的油温(初始油温和淬火过程中油温的变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1: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因素:一是淬火保温时间,二是淬火的油温(初始油温和淬火过程中油温的变化)。
黎定旺 发表于 2011-6-18 11:00



    你用过连续炉吗?一盘工件(连同工装)不超过270kg,淬火油槽的容量是15T左右,淬一盘产品油温能升高多少?何况油槽设置有自动循环冷却装置,当油槽温度超过设定温度后,自动冷却装置马上就会自动启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8 18: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工好。
   如果将两件直径30mm的45钢试棒经过880°C奥化,一件出炉后迅速入油淬火,另一件经适当预冷后入油淬火,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淬硬层深度与奥化条件 及冷却条件均有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8: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工好。
   如果将两件直径30mm的45钢试棒经过880°C奥化,一件出炉后迅速入油淬火,另一件经适当预冷后入 ...
搬运工 发表于 2011-6-18 18:12



    如果你有这个45#钢的经验或试验数据,何不拿来分享?
   这个主题没有涉及淬硬层深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8 18: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题涉及到了与“淬硬层深度”有关的 概念问题。
30楼的“两件直径30mm的45钢试棒经过880°C奥化,一件出炉后迅速入油淬火,另一件经适当预冷后入油淬火,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只是我虚拟的一个试验 。这个试验你应该有条件做。
日常生产中有相类似的例子。
我没有注意要去收集这样的数据
在我的记忆中理论上也支持这样的一个试验结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题涉及到了与“淬硬层深度”有关的 概念问题。
30楼的“两件直径30mm的45钢试棒经过880°C奥化,一件 ...
搬运工 发表于 2011-6-18 18:43



    恕我愚钝:我这个主题所进行的试验就是对比分析这个三台阶销轴的淬火温度与淬火后的芯部硬度的关系,它是怎么“涉及到了与‘淬硬层深度’有关的概念问题”的?
   换一种思维,如果我这个试验有条件不随渗碳淬火产品“搭车”试验,就是单独对这个20CrMnTi销轴进行不同温度淬火后的芯部硬度对比试验,还与淬硬层深度有关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9 18: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依你对产品渗碳淬火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在以下三种工艺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单指心部硬度}呢?其原因呢?
1。扩散阶段完成后降温至900°C淬火。
2,扩散阶段完成后降温至840°C淬火。
3。扩散阶段完成后降温至780°C淬火。
二。淬硬层深度既与奥化条件有关,也于奥化后的冷却速度有关。你的实验结果不能不说与零件所获得的实际淬硬层深度有关。
三。如果单独对这个20CrMnTi销轴进行不同温度[如900°C,840°C加热保温}淬火后的对比试验,芯部硬度也与淬硬层深度有关 。 零件经900°C奥化淬火后的芯部硬度高于经840°C奥化淬火后的芯部硬度。
个人观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18: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依你对产品渗碳淬火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在以下三种工艺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单指心部硬度}呢?其原因 ...
搬运工 发表于 2011-6-19 18:23



    这个主题所讨论的问题,你可以不把它当做渗碳来考虑,因为芯部硬度与渗不渗碳无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9 18: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1-6-20 07:58 编辑

较真的两位。以我的理解,和深度联系起来似乎是舍近求远了,事实上主要是个奥氏体化程度的问题,比如楼上的三个例子,终究是奥氏体化程度的不同,尽管是降温过程。这个对淬透性的影响有定论。对于低碳的心部,淬透性高的内在条件当然不会发生变化,外在的条件就是淬火温度了。至于杨工所发现的现象,我想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又是互为矛盾的结论是由于实验条件的变量过多造成的,我觉得实验不够严密,所以不该轻易得出什么实质性的结论来。另外,预冷是可以使得某些结论发生变化的,比如心部硬度,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和冷速和奥氏体化程度有关联的。尤其是常规意义的预冷,不是随炉的缓慢恒温过程,这两者应该是略有区别。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9 20: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就你的实验而言,芯部硬度当然与表面渗不渗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与你的实验中的渗碳过程有关。20CrMnTi销轴随渗碳件同炉处理,对芯部而言,其奥化发生在 整个的渗碳过程中,降 温至900°C淬火与降温至840°C淬火相比,既存在奥化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很细微 },也存在因零件蓄热不同所导致的冷却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差异也可能很细微 },加之实验条件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较的结果与你的实验结果是吻合的,或者说是并不存在矛盾的[两者谁的硬度高均有可能}。
二。20CrMnTi销轴经900°C奥化淬火后的芯部硬度高于经840°C奥化淬火后的芯部硬度。原因是这个实验的验条件不同于你的实验的 实验条件。 奥化条件与零件蓄热 ,前者 起了主导作用,这符合理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3-6-11 14:51 编辑

感谢二位对此题的关注和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30 20: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孤鸿踏雪

这种差异应该是同一工件不同位置(微区)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含碳量)所致。当然,由于试验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和检验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又弱化了奥化温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和干扰试验结果测试的真实性。

不知道你这结论咋出来的啊,自相矛盾啊

微区成分影响可以通过检测维氏硬度来确定,这个比较好判断

由于试验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和检验的不确定度的影响又弱化了奥化温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和干扰试验结果测试的真实性。

这句话看不大懂,哈哈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6-30 22: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bao9891 于 2011-6-30 22:23 编辑

杨版的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求证,目前不会有定论。

以下皆有可能:
1.工件蓄热的问题。
预冷的确可以减少蓄热,增加硬化层深度。

2.渗碳对工件导热性的影响。
碳浓度提高会增强合金钢(低合金钢)的导热性。从900多度降到840℃,会比900多度直接淬多出一个碳浓度梯度。这会加快工件自身热量向外传导的速度,使心部冷速增加。
心部硬度在这个假设中和渗不渗碳扯上了关系。

3.残奥影响。
这个可能是最实际的了。两者残奥含量不同,以致硬度不同。

4.未溶碳化物影响。
工艺1:加热至900几,然后冷却到840,然后两者相比较。(本案例)
工艺2:840直接加热淬火和900直接加热淬火相比较。(常识例)
两者虽然都是840和900淬火,但有很大的差别。
工艺1如果降温较快,几乎没有未溶碳化物,缺少形核质点,其淬硬层深度的差异不受这一点限制。
工艺2则不同,840的中含有大量的碳化钛作为形核质点,淬硬层会比900的小,自然心部硬度会低一些。

5.未溶(先共析)铁素体的影响。
铁素体含碳量低。如果存在铁素体,则含碳量根据杠杆定律会在剩下的组织中浓缩。如果工件足够小,使第4条中的未溶碳化物影响显现不出来的话,那显然是含有铁素体的硬度高。这也是双相钢的原理。
从上向下进入840℃,理论上是不会有铁素体的。
从下向上进入840℃,由于偏析和成分差异,难说没有铁素体。
究竟有没有,金相说了算。------16楼不宜一棒打死。


从上面假设看,1楼的两个实验,虽然表象是一样的,很可能其内部的机理并不一致。


另:1楼
“取一件,采用线切割将其横向一分为二,分别随不同渗碳淬火产品装入多用炉,出炉后重新横向剖切,进行检测。二者采用同一炉台(淬火油),一件采用850℃淬火,心部硬度为28~30HRC,另一件900℃淬火,心部硬度为26~28HRC;”

怎样理解?
之一:“分别随不同渗碳淬火产品装入多用炉----......(升温到渗碳温度渗碳,降温扩散,然后)-----.....一件采用850℃淬火,心部硬度为28~30HRC,另一件900℃淬火,心部硬度为26~28HRC;”
之二:“分别随不同渗碳(后)淬火产品装入多用炉,....(升温到淬火温度))-----一件采用850℃淬火,心部硬度为28~30HRC,另一件900℃淬火,心部硬度为26~28HRC;”

再另:
杨版费劲做了这么多试验,居然一张金相没见,大家觉出什么来了吗?其实上面的很多假设,一看金相,立马定论。
杨版的结果不会是有了吧?拿去某出版社换酒,然后在这里发个帖,让某瞎猜,拿我们开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0 04:43 , Processed in 0.0612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