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zzg7906

[讨论] 氮甲醇工艺与不通氮气相比有何有缺点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9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2-4 16: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2-2-2 14:51
但氮甲醇气氛的渗速明显低于直生式气氛不仅又增加了成本,而且还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是应该加以考虑的 ...

渗碳不能用氮气,中性硬化用氮气合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4 18: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microsoft 发表于 2012-2-4 16:50
渗碳不能用氮气,中性硬化用氮气合算

    渗碳气氛为什么不能添加氮气?

签到天数: 53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2-5 09: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N2是惰性气体,除作为安全气氛使用外(停电通氮气保护),氮气高压输送甲醇,丙酮,作为工艺介质使用,氮气同样也是安全气体,稀释,均匀化甲醇,丙酮气氛.无氧化或少氧化,氮气总比空气要安全,虽然空气中78%是氮气,但还是有氧气,氢气及其它物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5 1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氮气实际上是一种希释剂,在渗C过程中个人认为没有多大作用,最早我们使用的是USA产Adar,Ipsen生产线,控制气份就是氮.甲醇.丙烷,后来制氮机出故障,氮气纯度只有95%,就停用了氮气,经实践,于不用氮气没有多大区别。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签到天数: 9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2-5 1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2-2-4 18:24
渗碳气氛为什么不能添加氮气?

我也没去研究过,看到别人做网带炉浅层渗碳时停用氮气,调质是打开氮气。

签到天数: 53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2-5 13: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LHH1362 发表于 2012-2-5 10:07
氮气实际上是一种希释剂,在渗C过程中个人认为没有多大作用,最早我们使用的是USA产Adar,Ipsen生产线,控制 ...

实践出真知!你都有过实际经验了,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当然差异,差别肯定有,只是你没有注意到或认为那个东西可以忽略.(要么工艺参数工艺条件不一样,要么产品质量不一样:有时工艺参数调整很小或没有作任何调整与改变,两种情况生产出来的零件都合格,但"此合格"非"彼合格")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2-5 14: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microsoft 发表于 2012-2-5 10:25
我也没去研究过,看到别人做网带炉浅层渗碳时停用氮气,调质是打开氮气。

    个人浅见:网带炉浅层渗碳时停用氮气,不等于必须停止使用或禁止使用氮气。而调质时打开氮气是因为调质时,不在有渗碳气氛,为防止氧化和脱碳,所以以氮气作为保护气氛。

签到天数: 4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2-5 18: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氮甲醇气氛不易形成碳黑,相对较安全,甲醇气氛渗速较快,但容易形成碳黑。

签到天数: 5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2-5 18: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观点:氮甲醇气氛和纯甲醇气氛相比。在相同碳势和相同渗碳(强渗、扩散)时间下,碳浓度梯度更平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2-2-7 17:38 编辑

首先感谢大家对此讨论的关注和参与,根据对大家的建议和实际经验依据个人的理解总结如下,敬请大家指正:采用氮甲醇工艺优点:1、碳黑少,这样可以减少烧炭周期,也可以提高管套、氧探头的使用寿命。(但为什么碳黑减少,能减少多少我不是很清楚);2、减少内氧化,即表面非马层较少,有资料介绍由于钢材氧含量超标及炉子漏气等造成产品表面有非马层而降低齿轮产品的抗胶合磨损的能力。(但具体有多深,能改善多少我没有数据,产生的机理我不是很清楚);3、对于箱式炉出炉时,由于氮气的存在可以维持炉体正压,否则炉子总是响几下。(机理是开炉门时氮气不参与燃烧)
采用氮甲醇工艺缺点:1、周期长,在同样条件下,其强渗周期延长15-20%,(这是我个人的数据,根据孤鸿踏雪版主的介绍还不只这些,机理是由于CO的比例降低,置换出的碳离子比例也相应减少。)2、虽然减少CO的量但增加氮气费用,总的成本还是增加的趋势。(没具体核算但维护费、设备、电等)
综合以上结论如下:氮甲醇总成本高,周期长,产品质量有改善(表面非马),可以相应提高部分附件使用寿命,延长烧炭周期。
工艺的选定:在产品质量(表面非马)无特殊要求时,采用直生式气氛,如果有要求则必须采用氮甲醇工艺。
                       

签到天数: 53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2-6 1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zzg7906 发表于 2012-2-6 10:13
首先感谢大家对此讨论的关注和参与,根据对大家的建议和实际经验依据个人的理解总结如下,敬请大家指正:采 ...

非马真是个大难题!即使采用氮甲醇工艺,仍不能保证非马组织的不产生.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2-2-6 1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氮甲醇气氛的优点是安全 碳黑相对少,工艺调节简单,而甲醇裂解气氛氛渗速相对较快,但易产生碳黑和工艺调节相对差一些.

签到天数: 114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2-7 1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氮甲醇气氛,是由氮气和甲醇构成体积比为1:1.33的综合气体,能促进碳向奥氏体扩散。

签到天数: 5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2-7 2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zzg7906 发表于 2012-2-6 10:13
首先感谢大家对此讨论的关注和参与,根据对大家的建议和实际经验依据个人的理解总结如下,敬请大家指正:采 ...

对于 2、减少内氧化,个人认为这值得商榷。曾经对氮甲醇气氛和纯甲醇气氛的内氧化做过对比实验。试验结果是:氮甲醇气氛对减少内氧化影响不是很明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9: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cnszgong 发表于 2012-2-7 21:50
对于 2、减少内氧化,个人认为这值得商榷。曾经对氮甲醇气氛和纯甲醇气氛的内氧化做过对比实验。试验结果 ...

这个我也没有相关实践经验,只是在资料上看到的,就理论上是没能理解,如果您做过相关实验,那我想资料介绍的就有其局限性了。谢谢您的交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09: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发源地 发表于 2012-2-7 13:12
氮甲醇气氛,是由氮气和甲醇构成体积比为1:1.33的综合气体,能促进碳向奥氏体扩散。

谢谢您,能把您的结论说的在详细些吗?在构成1:1.33的综合气体后,氮气在其中充当了怎样的作用而促进其向奥氏体扩散呢?是催渗、还是增加的碳离子的活性(是否为增加炉子换气量使不能参与渗碳的废气及时排出)、还是---。

签到天数: 3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2-8 13: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cnszgong 发表于 2012-2-3 23:26
只用甲醇做载体剂 CO高,氮甲醇气氛 如果配比控制好的话一般CO为20左右
当CO高时 碳活力增加 因此渗速快
...

同意18楼主观点。我公司有两台多用炉:一台是爱协林氮基甲醇气氛多用炉,一台是纯甲醇作载体气,丙烷作富化气多用炉。后者渗速就比前一种多用炉渗速快,但前者质量比较稳定。

签到天数: 1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2-2-8 14: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司是甲醇(十)丙烷渗碳,没用过氮甲醇气氛。大家说的各有各的理,有的说氮甲醇气氛渗速快,又有的说氮甲醇气氛渗速慢而且成本高。根本无法弄清是哪种气氛渗速快,希望论坛里哪位前辈具体点说一下,二种气氛渗速快与慢的理论依据好吗!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2-9 0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入氮气会降低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危险性,不通入氮气设备可能有气爆的现象发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1: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原 发表于 2012-2-9 09:51
通入氮气会降低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危险性,不通入氮气设备可能有气爆的现象发生。

这倒是,不过不通氮气只要操作者注意通入甲醇、丙酮时的温度,就不会有气爆的危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8 17:47 , Processed in 0.0627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