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111444777

[求助] 细化奥氏体晶粒的原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3 11: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上面两位我感觉说的都有道理,一个是从奥氏体晶粒度说起,一个是从冷却工艺说起,二者综合下就更完美了。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13 19: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前面反复被提到过的一个例子,就是感应淬火的细晶现象,我想补充一点,感应淬火产生细晶的原因,邹工的意见是非常准确的,在奥氏体化时极快的加热速度使得零件产生大量奥氏体晶核,奥氏体起始晶粒度非常小,同时我想再补充一点,就是极短的奥氏体保温时间,大量刚生成的奥氏体小晶粒在很快很快的时间内根本来不及长大就被淬火冷却了,并不是说淬火冷却速度起的细化奥氏体晶粒的作用,而是应该归功于奥氏体化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12-13 20: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aaron01


    珠光体晶粒  这个称呼在  徐州教授  赵连成 教授  编的一本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上    讲到珠光体相变时 说到了这个叫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3 21: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外行,感觉好激烈啊!氛围真好。个人感觉几位高工争论的焦点1、晶粒的定义2、珠光体有没有晶粒3、冷却能不能细化晶粒,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13 22: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3# michealyong


    呵呵,感谢这位朋友的举证。 我在前面帖子里说过,80%的学材料的,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我们在平时讨论其他问题的时候,用到过珠光体晶粒这样的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必那么咬文嚼字。在某些特定场合就要注意两者的差别了,比如我前面说到的奥氏体晶粒度测量问题,就正火组织而言,以珠光体晶粒为对象还是以原奥氏体晶粒为对象,两者面积差好几倍,此时一定要搞明白了。
    其他场合能够避免尽量避免,何老说的话我非常认同,我们搞应用的,没资格去论证那些学术上存在争议的问题,能够避免容易引起歧义的称谓还是避免吧,象楼主的论题,其实已经在想法避免此类的歧义了,可是还是引起了这场大讨论,由此可见,这里面实在是有太多东西是没有定论的。   
    改天碰到潘老师向他请教下看,呵呵。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3 23: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老师是谁?有结论或者意见请广为告知吧。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13 23: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交大有几个潘老师啊,呵呵,老先生是我们读书时的老师,上个月回上海开热处理论坛研讨会见了一面,身子骨还是那么健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3 23: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ilafu 于 2010-12-13 23:33 编辑

不知道,我们在北方,对南方的x学者名人同志了解的少,尤其记不得全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4 00: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5# 111444777

        你提到的“正火细化晶粒与冷却速度无关”,这个论断本质是非常错误的。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看来这个观点有误在论坛内还是有一些朋友没有认识过来。检查晶粒度衡量原奥氏体晶粒意义在于钢铁材料最终强化往往经过淬火实现,淬火组织大小取决于原奥氏体晶粒大小。然而“原奥氏体”的概念是可以随着热处理加热次数变化的,你的这句话“虽然冷却后奥氏体分解后在室温不存在奥氏体 但以前奥氏体的晶界是被保留下来”理由何在?奥氏体都不存在了凭什么还能将晶界保留下来,依照此理常温组织升温加热到奥氏体化之后原常温组织晶界是否也该有理由保留下来了?想来错误论断真的把人给忽悠得不轻啊!
   记住:正火是很重要的预备热处理手段,实施这项工艺的根本目的就是纠正初始的“原奥氏体”粗大缺陷,其理要点正是依靠冷却过程多形核、多长出晶粒数目分割原来粗大晶粒得到细化的常温组织,有了细化的常温组织作原始相作基础,在最终的奥氏体加热过程我们获得需要的新的细化了的新奥氏体,相对即将发生的组织转变而言它又可以被称为“原奥氏体”,但已不是当初那个晶粒粗大的“原奥氏体”了。
    正火控制冷却速度能够细化晶粒就是因为理论上正确,所以我们在实际上广泛应用。对于这样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要持有怀疑,应当赶紧弄清其原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理解树立正确观念脱离认识上的误区,把这门工艺运用得更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4 0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aron01


    珠光体晶粒  这个称呼在  徐州教授  赵连成 教授  编的一本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上    ...
michealyong 发表于 2010-12-13 20:22



    能否提供一个截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4 08: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0-12-14 08:29 编辑

回复 68# silafu


    孤陋寡闻了吧,潘健生院士啊。
  看看这个20#帖子http://www.rclbbs.com/redirect.p ... 5&fromuid=31405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12-14 18: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7# aaron01


    是的额  潘院士 看上去还是那么硬朗啊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12-14 19: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ZX771


    “正火冷却:到室温原奥氏体空间被更多新晶粒划分,得到更细化的原始相(对于未来奥氏体转变而言),就是正火能保证多形核必要的过冷度使得原粗大奥氏体占据的这个空间重新奥氏体化生成更细化了的奥氏体”  这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正确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12-14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aaron01


    aaron01 老师你好:看到这个回复让我先起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渗碳齿轮为什么表面的高碳马氏体组织看起来比心部的低碳马氏体来的细?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14 2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michealyong

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那是因为冷速的影响吗?还是碳浓度影响呢?
如果是冷速影响,表面和心部冷速有差异,所以你认为这是个冷速影响晶粒大小的例子,是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吗?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解,在中性淬火时也应该有同样情况出现喽,实际有这样情况吗?
我好像没有这样的发现,既没有觉得渗碳表面组织比心部的细,同样也没有在调质时发现过,我只能说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值得商榷。
另外,表面渗层的组织级别判断标准和心部组织级别不是同一个标准,表面可按照渗碳齿轮标准直接判断,心部组织粗细可用晶粒度测量标准判定(新版的汽车齿轮标准没有对心部组织评定作规定),你提到的现象需要用实验进行一下验证,可以实际测量一下,最好不要凭感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08: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上的饼子,希望各位专家给一个答案,让我们这些半拉子热处理技术人员学习一下!

签到天数: 104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12-15 16: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热闹的讨论,精彩
楼主的这个问题把两位拉回书本上了,当今,材料学的很多理论,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大家都是搞“实业”的,但觉得“ZX771”更实际点,举个例子 ,可能不是很恰当,如一些冷轧板,根据纤维状铁素体组织也不能准确判定原A的情况,但我们可以用再结晶退火,把纤维状晶粒变成等轴晶,我们评判的也是铁素体基体,如果真的产品出问题,我想也不会深究原A上面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12-15 18: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5# aaron01


    我只上看到那个回复正好想到这个问题,这几天在想那个问题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在金相显微镜下看起来表层的高碳马氏体组织比起心部来的更细,不知道老师你有没有注意过,同样的针状马氏体比板条的组织细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5 18: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michealyong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假定同样大小的晶粒内,低碳马氏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感觉上是比高碳马氏体粗。这是两种马氏体自身形态决定的:低碳马氏体呈平行条束状朝同方向贯穿晶粒,很容易刻画出晶粒大小;高碳马氏体呈凸镜状,只有一片能够横贯晶粒其余为桁架结构,在磨面上一个晶粒内看到的针片都不一样长,横贯晶粒那个最长接着一个比一个短,感觉是细了很多可是在评定高碳马氏体粗细级别的时候应当看最长的针。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12-15 18: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渗碳层表面高碳的片状(针状)马氏体,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使后形成的马氏体片的大小受到限制。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则在奥氏体晶粒内进一步分割奥氏体晶粒,所以后形成的马氏体片越来越短小。

是不是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时候,没有找到先产生的那片初生马氏体来判断晶粒粗细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00:16 , Processed in 0.0615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