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闻鸡起舞ZCY

[求助] 回火贝氏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07: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回复 60# shenfuhai

就是说光淬火无法观察到贝氏体,回火后才能观察到贝氏体?那么是否可以怀疑淬火后其实无贝氏体转变而在回火过程产生转变?因为下贝氏体照理论书描述应该是容易腐蚀,且应该是黑色针叶状的,您这个形态和普通下贝氏体形态没有差别的。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白天我无法上网,不能随时关注进程,谢谢各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0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远了,贝氏体回火形成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种现象是在淬火后有可能出现,那就是淬火转变根本没结束还存有些量的奥氏体时。

签到天数: 192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2-22 08: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xljh8 于 2011-2-22 22:01 编辑

烟不离手:因此,一般不把材料淬火成上贝氏体状态。在低碳(中低合金)耐热钢中,在正火后,得到一种粒状贝氏体,这种贝氏体中的岛状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呵呵,从马奥岛这个名称,大家可以想象它的稳定性如何),需要回火,使其组织和性能稳定。因此,粒状回火贝氏体的说法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而且,此贝氏体确实是经过回火的。
song_zhp 、MYG 、shenfuhai 三位提供的图片对于“回火贝氏体”讨论很有意义。
下面有关奥贝球铁的资料也许对贝氏体组织理解有启示——奥贝球铁现在叫等温淬火球铁
等温淬火球铁(ADI)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英国 刘金诚)
   ADI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球铁材料,ADI所以具有优越的性能是因为其特有的微观组织——奥铁体(Ausferrite),即高碳、热力学稳定、力学上也稳定的奥氏体加针状铁素体的混合组织。
典型球铁等温淬火工艺为:奥氏体化保温(840-950°C)1-2h,使基体完全奥氏体化转变成富碳奥氏体,然后将其迅速淬入奥氏体等温转变温度(250-400°C)的盐浴中,在这个温度下保温1-2h。
  淬入奥氏体等温盐浴中,起初奥氏体没有变化(反应)。经过一段短暂孕育期,针状铁素体在奥氏体中形成并生长,随着针状铁素体的生长,所排出的碳向奥氏体扩散,从而增加奥氏体含碳量。大约经过20-30min,奥氏体中的w(C)增至1.2-1.6%,这个含碳量的奥氏体在室温是稳定的,但力学上仍不稳定。。。继续在盐浴中保温至1-2h,奥氏体等温转变反应过程继续进行,针状铁素体继续长大,所排出的碳继续扩散到临近的奥氏体中,这一阶段奥氏体中的w(C)增至1.8-2.2%.实践表明这种含碳量的奥氏体(不但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力学上也稳定)加上针状铁素体的混合组织才是ADI应有的组织。
  如果在等温盐浴中保温超过2-3h,高碳奥氏体将分解为更稳定的铁素体和碳化物,这一反应类似钢中的贝氏体。[/color]碳化物的出现对于ADI的力学性能是非常有害的(明显降低伸长率和韧性),所以应尽量避免碳化物的出现。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1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gtn1314
对于回火稳定性极好的H13料来说,570℃并不算是很高的回火温度,基体看上去似乎只是回火M。下贝依然保持这个形态是否也 与回火稳定性有关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1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silafu
残A回火保温后的冷却过程中会否有B转变的可能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1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头没任何资料和教材,依现有的考虑如果冷速合适会有少量形成。当然和回火温度有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11: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提到了铸铁在等温淬火后得到残奥和B,然后回火得到全B,我想问一下,等温淬火与回火得到的贝氏体有何区别、如何区分?
在下接触热处理的时日尚短,还请大家多多指导

签到天数: 89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2-22 13: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交大《金相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42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2-22 17: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gtn1314


    淬火当然可以得到贝氏体,为了观察方便和增加衬度,通常将淬火样品低温回火下,拍摄出的图片比较清楚;
  对H13钢来讲,其单纯的淬火状态,容易产生一些假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20: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tn1314 于 2011-2-22 20:51 编辑

GB/T7232对贝氏体的相关定义,未找到回火贝氏体定义。

美国金属学会对贝氏体的定义:
bainite.
A eutectoid transformation product of ferrite and a fine dispersion of carbide generally formed below
450 to 500 °C (840 to 930 °F). Upper bainite is an aggregate that contains parallel lath-shaped units of
ferrite, produces the so-called “feathery” appearance in optical microscopy, and is formed above
approximately 350 °C (660 °F). Lower bainite, which has an acicular appearance similar to tempered
martensite, is formed below approximately 350 °C (660 °F).
我对于为什么现在很多资料不再采用回火贝氏体这个术语的原因的猜测:
1. 贝氏体是个广泛的概念,只要是钢奥氏体化后在珠光体转变到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中温区形成的过饱和α固溶体和碳化物组成的都叫贝氏体;
2. 回火后还保持上贝氏体形态的(如羽毛状),其实仍然应该叫上贝氏体,因为所谓回火上贝没有独特的组织形态,组成又都是F+C?同理回火后还保持下贝氏体形态的仍然应该叫下贝氏体;
3. 依据钢奥氏体化后在珠光体转变到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中温区这句定义,珠光体转变温度一般是Ar1,是否可以理解为只要回火温度不超过Ar1,部分贝氏体仍可能保持其形态?而一般很难判定贝氏体最初的转变到底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下的哪一点进行(虽然一般我们认为贝氏体的转变在450~500,最高在500~600),所以所谓回火贝氏体不是独立的组织,只是部分转变温度较低的不够稳定的组织发生分解转变而保持了部分高温贝氏体的形态,为防止混淆,所以不再采用回火贝氏体这一概念?
随便说说,供大家看着玩,依据论坛专家的图片,特殊情况下,一些组织使用回火贝氏体的术语似乎也挺贴切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贡献值 +5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 5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2 20: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或者回火贝氏体和未回火的贝氏体,组织很难区分,所以不提这个术语?
一个贝氏体的资料,我没下载,大家看看链接好了:
http://www.docin.com/p-33039961.html

签到天数: 142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2-22 21: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68楼的资料,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对于部分形态的B,在回火过程中铁素体和渗碳体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B金相形态上来讲并没有变化.

此种情况是否可以与马氏体在一定温度区间回火,析出了碳化物而M的金相形态并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相似;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2-22 21: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变过程,如果没有发生本质的相结构转变,一些不同的术语并不见得影响其内涵。
但是在工业工程界还是需要对技术概念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规范标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3 07: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zelda

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情:镀铬层在我们的检验规范里规定10倍下观察有无剥落,25X观察有无裂纹扩张,结果有一次我们在电镜3000X下观察到有起皮现象,即镀层有轻微凸起,我们认为是镀层脱离了基体,只不过没到脱落的程度,所以投诉供应商,结果被我们的外方经理批评,因为检验规范是双方认可的,也是符合相关国家国际标准的,所以供货按照检验规范来,我们所谓的起皮无法定义,而且检验倍率也不符合规定的10X,所以检验报告无效,我们当时很不服气,现在想想,就是个民族习惯,我们更想揭示质量问题,而鬼子更需要严谨,一切都要按规范来。
所以对于这个术语,我有这个建议:
对外的检验报告还是使用回火后的贝氏体,减小分歧,因为国标并未规定回火贝氏体是什么组织。而研究性的论文,不妨定义一下回火贝氏体,然后使用这个术语,因为很可能是为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孤鸿踏雪 + 10 感谢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3 1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68楼的资料,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对于部分形态的B,在回火过程中铁素体和渗碳体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B ...
shenfuhai 发表于 2011-2-22 21:21

正是因为情况不相似,所以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13: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火+回火得到回火B也称调质处理吧,可以降低内应力,稳定组织,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

签到天数: 142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2-23 15: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enfuhai 于 2011-2-23 18:28 编辑

回复 63# txljh8


    贝氏体在有的钢中出现,对钢材性能有时有益;有的有害;
   例如,对于CR12系列钢在淬火组织中出现一定量的下贝组织,能够提高其韧性;
    而对于要求高热疲劳强度的H13来讲,出现B,尤其上B ;简直是种致命组织;

签到天数: 192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2-23 15: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shenfuhai
贝氏体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恨你也不容易!

签到天数: 142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2-23 16: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txljh8


    用句时髦的话说吧:
   贝氏体很眩!很纠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gtn1314 + 10 感谢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3 1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贝氏体转变理论一直是争议比较多的,所以在论坛引导了一场小小的讨论,气氛一度还比较紧张,希望大家能在这个讨论中学到点什么就好,不要因为这个伤了和气。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沈工(Shenfuhai)和袁工(MYG)对贝氏体的研究还是很透彻的,建议鼓掌以示佩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0:11 , Processed in 0.0612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