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11-6-1 17:52 编辑
回复 79# 草原的风
您牙痛,我来替您抄写!:
8.4 非马氏体组织的回火 8.4.1 非马氏体组织的回火 前面讨论的都是指淬火钢中只含有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情况。但钢从奥氏体区域冷却的条件不同,还可能得到下列组织:马氏体和贝氏体、马氏体和珠光体、珠光体和贝氏体以及弥散度不同的珠光体等一系列的混合组织。实际上,一定尺寸的钢件淬火时,常常不会在整个截面上得到完全的马氏体组织,钢件表面可能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次层可能得到马氏体和贝氏体或者马氏体和珠光体,而心部则可能是珠光体和贝氏体或完全是珠光体组织。这样回火后钢件截面上性能的均匀性将受到影响因此,在我们了解了原始组织为马氏体的回火转变之后,还有必要对原始组织为非马氏体组织的回火转变加以讨论。 珠光体组织在回火时没有显著的变化。只是细珠光体在 600℃~Ac1之间会发生片状渗碳体的聚集球化,原始组织分散度越大,回火效果越大。 在含有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中,如果奥氏体在珠光体区域的下部发生分解,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碳化物中合金元素比较贫乏。当高温经长时间回火后,碳化物中的合金元素逐步富集,然后由亚稳相合金渗碳体转变为稳定的特殊碳化物。 贝氏体是铁素体和极细的粒状和片状碳化物的混合物,如图8-14所示。在 300℃以下形成的贝氏体中弥散分布着ε-碳化物。当回火温度超过300℃后就会发生ε-碳化物向渗碳体的转变。另外,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其中细片状碳化物逐渐球化。因此贝氏体回火后韧性将有所提高。而对于贝氏体铁素体基体在回火过程的变化,近期研究[12]表明。经过弛豫——析出——控制相变工艺处理得到的微细板条状贝氏体组织在回火过程中发生软化是按板条内部分位错消失、大部分位错形成胞状结构、贝氏体板条展宽,板条间发生合并和形成多边形铁素体的顺序进行的;相变前奥氏体中的变形位错,被弛豫阶段产生的应变诱导析出钉扎,在相变后这些被钉扎的位错整体保留下来。
图8-14 Fe-0.l5C-1. 5Mn-0.03Nb在500℃等温形成的贝氏体组织(BF为铁素体片,θ为渗碳体)
它们很难自由移动,成为阻碍贝氏体回复、再结晶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在贝氏体组织中常夹杂有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这些组织在回火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与具体马氏体原始组织的回火转变一样。 实验证明,回火前原始组织不同,回火时钢的性能随回火温度提高而变化的情况也就不同。其中,贝氏体回火可以提高钢件的韧性和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具有实际意义。最新研究表明,与高强度和超高强度的马氏体钢相比,硅含量在1.4%~2.5%的无碳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降低了第一类回火脆性转折温度,使该钢材可以在更高温度下回火。无碳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具有较高的回火抗力,经中温回火后具有较强的强韧性。
8.4.2 回火产物与奥氏体直接分解产物的性能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