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慕山慕水

[讨论] 慕山慕水之“轴承钢马氏体贝氏体讨论”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2-10-26 1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慕山慕水兄以及诸位的讨论,让我们这些子在此山中的热处理从业人员受益匪浅。

贝氏体轴承热处理工艺已经被某些外企,以及国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然而,依然有些企业对此很保留,大截面零件淬火后如果心部组织贝氏体超过一定份额,还是被判定非马组织超标,烦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djh088 发表于 2012-10-26 10:45
另一位原瓦轴专家X(有趣的是X以前的岗位就是Y现在的岗位,此人曾活跃于论坛一段时间)早于Y两年从另一思路 ...

djh88版主:
我查了一下,您在论坛注册时间是:2009-9-8 ID号是:42567
我说的X专家,在论坛注册时间是:2008-4-22 ID号在:13000-15000之间
您怀疑的那位,论坛注册时间是:2012-4-24  ID号是:70721
你也可查一下我的注册时间和ID号。
您就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慕山慕水 于 2012-10-30 10:40 编辑
shaod 发表于 2012-10-25 14:37
舍弗勒工艺怎么讲呀?
感谢慕版的无私奉献,我可以往深处继续刨么?


回复烧师兄:我与舍弗勒有协议,不能透露他们的工艺,不能在深刨了。
好在舍弗勒有几位专家曾活跃于本论坛一段时间,你查看我的旧帖“慕山慕水之保护气氛辊底炉讨论”回帖者就有几位舍弗勒的朋友,你可以私下找他们详细了解。
其实上文已述原瓦轴X工程师思路与舍弗勒思路及其相似,只是一些具体工艺参数不同。
我和X工程师是朋友,透露一些他的技术秘密应该没有问题。说道此人,他是我非常佩服的我们这辈的轴承热处理专家,做事严谨,实际经验丰富,同时理论水平高,所有技术问题一定亲自在一线盯,总结归纳能力强,热处理现场、理化检验、失效分析都很有建树。只是不爱写论文,不爱炫耀。他在技术问题上非常高调,那个权威都敢顶;除技术以外其他都很低调。他是我很佩服的瓦轴热处理专家之一。瓦轴(现任或已离开)这样“技术高调、做人低调”的专家,还有好几个,我对他们都充满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重申:
“此贴纯为技术讨论贴,欢迎跟帖讨论技术问题,无论支持或反对观点都欢迎,谢绝所有人身攻击或与技术无关的讨论。”
另:高手过招,真功一现,高低已知;撒白灰、蒙汗药乃江湖小混混所为,恕不接招。

点评

我信!  发表于 2012-10-26 11: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9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10-26 10: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位原瓦轴专家X(有趣的是X以前的岗位就是Y现在的岗位,此人曾活跃于论坛一段时间)早于Y两年从另一思路研究过马贝复合组织,他采用奥氏体化后在一个临界温度(我只能透露190-220度之间)淬火并等温,试图得到马贝复合组织,他使用50吨材料试验,最后取得成功,并实现了生产线大规模生产,他后来离开了他做试验的工厂,所以后来这家工厂因不理解他的工艺思想也放弃了他的工艺。这位专家虽然积累了大量数据和工艺参数,但他从来不透露。但我知道他是成功过,我只能向大家透露,他的思路几乎与我后来知道的舍弗勒工艺思路。

看来这位专家X深藏不漏,居然还在论坛活跃过,楼上的宋总,你出来证实一下,是不是你。。。。

我还刨根一次,shoad专家已经刨一次了。就是贝氏体量究竟占多少比例,这个有没有一定的办法,据说这个X专家已经搞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6 1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12-10-25 17:46
等待明天的精彩延续!

知我心,非君也,等一两天。我要有惊人爆料,讲实名,说实事,值得法律考评,等等,热闹在后面,激烈点好,大家不要退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6 09: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悠悠 发表于 2012-10-25 22:16
本人在舍弗勒工作怎么没听说这个工艺?

不要当真,瓦轴也没实施过,只是实验,是渗碳钢替代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5 22: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在舍弗勒工作怎么没听说这个工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10-25 21: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g1555 于 2012-10-25 22:20 编辑

舍弗勒生产的机械挺柱是满足耐磨与冲击载荷,这工艺我去时见识过,按慕版介绍是马贝复合组织?.现在没有比较,无法评论舍弗勒工艺.况且现还在保密阶段.不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5 2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山慕水 发表于 2012-10-25 10:48
等温转变曲线及连续转变曲线

不知道是不是看花了眼,奥氏体化温度不同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66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10-25 1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明天的精彩延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4: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烧兄参与讨论,我知道这其实是你多年研究方向,师弟献丑了!
我明天详细答复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5 14: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弗勒工艺怎么讲呀?
感谢慕版的无私奉献,我可以往深处继续刨么?

“热惯性”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很有价值,能不能顺便给讲一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5 13: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2-10-25 17:34 编辑
慕山慕水 发表于 2012-10-25 11:01
马氏体贝氏体彩色金相


     感谢慕版倾情奉献,不才此前的工作从未涉及轴承热处理,虽然没有轴承热处理的任何经历和经验,但作为知识储备,已悉数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10-25 12: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GCr15在230度等温多久才能得到大部分的贝氏体组织?我们根据热处理成本的考虑,一般在2小时左右,可客户要我们等温8小时,LZ可否给点建设性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5 1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 ,收益匪浅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3 收起 理由
stove -3 灌水嫌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9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10-25 1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山慕水 发表于 2012-10-25 10:45
3、先马后贝的可能性:
即使通常贝氏体等温淬火,贝氏体转变同时也会有马氏体转变。一般我们技术人员讨论组 ...

很详细、很有深度的技术帖子啊,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思路!
不过版主说的这点我没有完全理解,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得到与是否等温转变和连续转变是直接关联吗?我想请问下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壁厚的套圈表面冷却速度快,避过了贝氏体转变区域,淬火冷却时得到马氏体组织,心部冷却慢,经过了贝氏体和马氏体区域,得到了这两种组织?
回复 0 1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1: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氏体贝氏体彩色金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温转变曲线及连续转变曲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3、先马后贝的可能性:
即使通常贝氏体等温淬火,贝氏体转变同时也会有马氏体转变。一般我们技术人员讨论组织转变时经常提及等温转变曲线很少提及连续转变曲线。实验室中如果采用3mm试片(JB1255中贝氏体组织照片就是这样拍出的),冷却时表面冷速和心部冷速几乎相同,使用等温转变曲线没问题。可实际生产贝氏体轴承一般是壁厚轴承,表面冷却速度快,接近于等温转变,可心部冷速慢,更接近于连续转变过程。GCr15钢等温转变时马氏体开始转变点为(Ms)205℃,但连续冷却转变时,Ms点上升到247℃.较厚的工件由高温冷到230℃之前,由于冷却速度慢,就相当于连续冷却转变,因此在247℃到230℃之间,就可能发生部分马氏体转变,工件越厚,冷却越慢,马氏体转变量越多。
可见即使是常规贝氏体等温转变工艺(230℃)等温,也可能有先马后贝情况出现。
同样观察连续转变曲线结合等温转变曲线,按照专家X的思路,一个临界温度(我只能透露190-220度之间)淬火并等温,表面冷速快可以看做等温转变,产生马氏体转变,心部冷却慢可以看做连续转变,先产生马氏体转变,到达淬火温度后,变为等温转变,产生贝氏体转变。
专家Y的思路,如果考虑表面及心部冷却速度不同,从连续转变曲线结合等温转变曲线结合看,虽不能控制表面马氏体转变的量,但能控制心部某位置到达Ms点的时间,从而控制心部产生贝氏体转变,这在工业化生产中并不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差异性分析很到位.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5,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5-21 08:46 , Processed in 0.062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