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发表于 2011-6-5 01: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wangqinghua196
刘光华老教授的《贝氏体相变与等温淬火球铁》一文发表在《现代铸铁》2007年第3期,他指出:不同化学成分和不同等温温度时贝氏体相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不同,铁素体是贝氏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碳化物的存在与否不是判断贝氏体的必要依据。
这一说明,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命名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近年来, 有人对等温淬火球铁组织的名称提出质疑, 认为球铁的等温转变过程终止在第Ⅱ阶段时并没有碳化物析出, 因此建议采用“Ausferrite”名称, 即奥氏体+铁素体。在接受和使用“Ausferrite”这一名词时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 “Ausferrite”被认为是贝氏体相变的中间产物, 在未能鉴别出碳化物存在的情况下, 它表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由碳化物和铁素体组成的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Ausferrite”一词中所指出的铁素体, 其形成的温度、相变机制、组织形态特征、含碳量、晶体学的特征以及性能与一般意义的铁素体完全不同, 确切的词应是贝氏体型铁素体, 而在本质上就是广义的无碳化物贝氏体。
(3) 在350~400 ℃等温淬火球铁组织称为奥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或奥氏体+贝氏体, 在学术上没有不适之处。
(4) 提出“Ausferrite”一词的基础是没有观察到碳化物析出, 但是不析出碳化物是有条件限制的, 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准确地满足这些条件的,也难免存在碳化物, 因此应用“贝氏体”一词就更加确切了。
此外, 在许多文献资料手册和标准中, 贝氏体组织名称和以其命名的球铁已被广泛应用, 如奥氏体+贝氏体球铁, 贝氏体+马氏体球铁和不完全奥氏体化的奥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球铁。与此同时, 目前各国对等温淬火球铁组织名称也并不统一。所以在我国暂不必统一改称“Ausferrite”,避免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和习惯上的混乱。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