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5324|回复: 31

[求助] 42CrMo的最高淬火温度(调质)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7-9 10: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我公司有一零件准备做工艺试验,材料为42CrMo,零件类型为细长杆件,零件尺寸为:Φ17×285,头部为圆球,球径为:25.5,采用多用炉生产线进行调质,零件在多用炉内转移时间为:72-80秒,请问:
该零件淬火温度最高可取多少?为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ove + 10 “热处理技术@分享”活动,微博(微信)推荐.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8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3-7-9 1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温度850-860,不宜选取过高的淬火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9 1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零件尺寸小,温度低一点会比较好,840-850℃,建议8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1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yiyongjun 发表于 2013-7-9 10:31
最佳温度850-860,不宜选取过高的淬火温度。

为什么?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9 16: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温度可以使用到890,甚至更高,主要是取决装炉量和保温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1: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温度采用890℃是否有过热的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3-7-10 1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qinxin 发表于 2013-7-9 11:55
为什么?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吗?

淬火应力及风险会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3-7-10 14: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选择高温。。理由呢。
是淬火硬度不够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xin 于 2013-7-11 10:55 编辑

原来采用850℃淬火,采用多用炉淬火后某些区域内的零件硬度不合格(但金相合格),而且零件的某些部位金相不合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3 15: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采用多用炉是啥意思,你的工件并不大形状也不复杂不应该出现你所描述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08: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怀疑我公司的多用炉生产线加热炉在某个区域温度偏低。测炉温均匀性时按国标所示位置检测的,有些区域就没有检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5 23: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qinxin 发表于 2013-7-15 08:43
现在怀疑我公司的多用炉生产线加热炉在某个区域温度偏低。测炉温均匀性时按国标所示位置检测的,有些区域就 ...



    “零件在多用炉内转移时间为:72-80秒”,请查看该牌号钢材的过冷奥氏体冷却TTT曲线,空气中冷却72-80秒会得到什么组织获得多高硬度?这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09: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xin 于 2013-7-16 09:30 编辑
ZX771 发表于 2013-7-15 23:13
“零件在多用炉内转移时间为:72-80秒”,请查看该牌号钢材的过冷奥氏体冷却TTT曲线,空气中冷却 ...


感谢你的提醒,但我觉得这种淬火直接采用TTT曲线来看不是很合适,毕竟我们这是连续冷却?
是否应该结合CCT曲线来看更合适,其冷却过程为:空冷(冷却速度介于正火或退火冷却速度)+油冷,若有不对请指正。
实际生产中,我们采用该炉淬火后一炉产品中大多数零件抽试淬火硬度大部分在49-53HRC,极少量零件淬火硬度偏低在43-48HRC。现在估计原因是:1.淬火炉内某些区域温度低于设定温度850℃较多,2.某些区域冷却过程中冷却不充分。
目前我们正在采用提高淬火温度和加强冷却速度的方式在做工艺试验。由于提高淬火温度达到880℃,不知是否有一定的风险,故在此向大家请教。
该材料的CCT曲线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6 1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qinxin 发表于 2013-7-16 09:21
感谢你的提醒,但我觉得这种淬火直接采用TTT曲线来看不是很合适,毕竟我们这是连续冷却?
是否应该结合 ...

  TTT曲线与CCT曲线实质是相通的,TTT曲线上数据都是基础性的,CCT曲线不过是TTT曲线规律一种动态表达方式。不可否认CCT曲线来得更直接些。
    属于冷却环节问题就该在冷却上想办法,在加热上打主意即使感觉得到了某些“效果”也是有限的,因为问题的根本不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的设施条件限制实在无法加快工件转移速度,可以考虑在加热将结束的后期适当提高温度补偿转移拖延的温度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6 1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qinxin 发表于 2013-7-11 10:54
原来采用850℃淬火,采用多用炉淬火后某些区域内的零件硬度不合格(但金相合格),而且零件的某些部位金相不 ...

保温时间在原来基础上适当延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6: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ZX771 发表于 2013-7-16 12:39
TTT曲线与CCT曲线实质是相通的,TTT曲线上数据都是基础性的,CCT曲线不过是TTT曲线规律一种动态表达方式 ...

1.减少淬火转移时间难度较大,可以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来看;
2.加热后期提高温度也是较好的方案,但温度提高到多少合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16: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因为 发表于 2013-7-16 12:49
保温时间在原来基础上适当延长。

延长时间这种方案,我们也在试,只不过是比原来延长了10分钟,最后的结果还未出来。延长多久比较合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6 19: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qinxin 发表于 2013-7-16 16:12
1.减少淬火转移时间难度较大,可以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来看;
2.加热后期提高温度也是较好的方案,但温度提 ...

   该牌号材料炉中加热奥氏体化温度上限很少超过860°C,作为补偿出炉温度的降低考虑加热后期工件设置高一点温度出炉,这个高出部分不设保温时间工件到温即出炉为好,否则组织必定粗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7 10: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qinxin 发表于 2013-7-16 16:13
延长时间这种方案,我们也在试,只不过是比原来延长了10分钟,最后的结果还未出来。延长多久比较合适呢?

延长多久比较合适要看你的装炉方式和装炉量等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47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14: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ZX771 发表于 2013-7-16 19:49
该牌号材料炉中加热奥氏体化温度上限很少超过860°C,作为补偿出炉温度的降低考虑加热后期工件设置高一 ...

感谢你的可贵意见!!我会在改进工艺中进行考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2 23:50 , Processed in 0.0667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