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821|回复: 17

[求助] 零件氮化后出现脱碳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23 20: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零件在500度氮化后金相组织检查时发现很明显的脱碳层,这么低的温度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脱碳呢?原本怀疑在前面调质时就存在脱碳,可氮化前检查了金相组织合格,并没有发现脱碳层。这是怎么回事呢。请问多少度开始会出现脱碳现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23 2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别的材料的氮化温度不同,你要根据材料选用温度,不管什么材料用真空氮化炉做就不会有氧化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luodan1661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9-23 2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不清楚你们的工艺是什么样子,开个玩笑阿!不要介意-------“零件在500度氮化后金相组织检查时发现很明显的脱碳层”也许你们的金相检验人员把白亮层当脱碳层了......呵呵!但愿不会大意到这种程度!但愿是我瞎猜!

[ 本帖最后由 赤槐 于 2008-9-23 21: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8-9-23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同意3#是不是错把白亮层当脱碳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23 2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上观点  炉内有氧气才会出现脱碳。

签到天数: 80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8-9-24 09: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是有张照片上传,大家好帮你分析。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8-9-24 12: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打以下表层的硬度就真相大白了,检测后的结果告诉关心你的这些朋友。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9-24 12: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热处理技师 于 2008-9-24 12:15 发表
你打以下表层的硬度就真相大白了,检测后的结果告诉关心你的这些朋友。

500°硬度最少是650HV10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8-9-24 1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发帖子的1楼的吗,不要混为一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好多专家都看过金相了,确认是脱碳层不是白亮层。不过好象工人偷懒氮化前没有检查组织,现怀疑是不是在车零件的时候引起了高温脱碳。有个奇怪的事情是测了一下脱碳层硬度高达HV920,而正常的氮化层组织有HV755。怎么脱碳层硬度会有这么高?太奇怪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零件的材料是38CrMoAlA,520~530℃氮化,渗层深0.35~0.5,时间大约用了30小时。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8-9-24 18: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也不怪啊,他们都不会看金相,你把硬度这说出来了,说明氮化质量不错,象脱碳层的白色层,那是氮化物,不是脱碳啊,不要责怪好好干活的工人,而是奖励这些工人,罚这些看金相的,让他们好好学习热处理技术。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9-25 0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有时间和兴趣,我来一一解答楼主的问题

1、500度对于脱碳来说不是个低的温度,在这个温度长时间保温足够造成至少0.3mm的氧化皮,脱碳层当然更甚。
2、一般来说,在350℃以下,保温时间3小时以下都不会有太明显的脱碳层,一般以μ计。在350以下短时间是可以通过观察零件表面的颜色来判断温度,从而也可以判断氧化情况的。氮化里有预氧化氮化,预氧化的温度一般是350,1小时左右,表面被氧化的范围也是以μ计的多。
3、关于氮化前检查脱碳层的问题。我认为这个不应该有氮化的工人去检测。应该在调质后就要检查,检查的人员不是操作工而是金相检查员。检测脱碳层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取样的代表性的问题,另一个是如果有去应力的话,还应该在去应力工序中注意控制不被氧化。
4、关于脱碳层的检查问题,楼主一再说很明显的脱碳层,我不是很清楚这个明显是如何定义,最好描述个脱碳层的深度较容易理解。
5、关于车零件时的高温脱碳问题。我认为这是胡乱猜疑,在正常的加工中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这也反映一个我比较关注的问题:你们的氮化件表面粗糙度要求好低吗?车削后就氮化?正规氮化零件要求表面粗糙度要好,一般都要粗磨的。
6、你们好多专家都认为是脱碳层不是白亮层。我认为这个结论有问题,不专业,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结论。我认为是白亮层,也叫氮化层,但这个氮化层也是氮化前的脱碳层。不知我的话楼主是否理解?
7、提醒楼上各位和楼主:脱碳层也是能渗氮的,而且往往渗层会伴随大量的针状氮化物或鱼骨状氮化物。铁素体增加了工件的吸氮能力,氮元素富集,氮化物会沿一定的晶面呈针状析出,这样的渗氮层脆性大、耐磨性、疲劳强度都低,但硬度却很高,也正说明楼主检测出的硬度偏高问题。
8、看上面的回复我推测楼主是气体氮化,30小时能达到0.35~0.5mm吗?我表示怀疑,我估计最多0.3mm的样子。当然,脱碳层部位不止。

9、我的结论是,这是白亮层,也是氮化层,而且氮化(准确意义上)前这也是脱碳层,因为这是氮化后的检测,所以应该定义为白亮层或氮化层,而不是许多专家定位的脱碳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可能是:
    a、调质处理时造成零件表面脱碳严重,机加工余量小未去净脱碳层。同时检测把关不到位。
    b、渗氮前期未排气造成零件氧化脱碳。渗氮前期炉罐漏气。
    c、其他。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dust + 10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9-25 16: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你们检查人员把白亮层当成脱碳层了,检查人没有检查过氮化产品,先去培训后在检查,白亮层是正常的金相级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9: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的帖子

检查人员一个是有20多年金相经验的高工,一个是反聘的老专家,就我们公司来说,他在金相和热处理方面有绝对的权威,抱歉,照片无法上传。脱碳层深度为0.7mm~0.15mm,零件有没有磨过目前还不清楚。调质后我们已经检查过金相,合格。检查的人员是金相检查员,但那是另外一个独立的 部门,氮化前要求工人要先送样品去金相室检查金相组织的,有时候工人偷懒没送试样去检查就直接干了。还有一个问题是硬度虽然很高,脆性却是一级脆性,也没见13楼说的大量的针状氮化物或鱼骨状氮化物。金相我不懂,热处理也是刚接触,请问白亮层和脱碳层在金相上的主要区别在哪?有人可以发脱碳层和白亮层的金相照片比较一下吗?干活时从室温零件一进炉我们就会通氨气赶空气。照理不会有这么深的脱碳层。现我们技术主任说应该是氮化时出现的脱碳层,因为脱碳层很均匀,不像是车、磨过程出现的,靠均匀性来证明这个有道理吗?还有我们主任怀疑是氨气干燥不充分混有水汽引起严重脱碳,是否有道理?如果说是脱碳以后铁素体更容易吸氮,或许可以解释高硬度的问题,但为什么金相却看不出来大量的氮化物,而且脆性还是一级脆性呢?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9-27 21: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样子你们的分析判断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可能你的氮化层深度没有脱碳层深,导致与基体结合能力弱,加上如13楼所说铁素体渗氮后硬度高脆性大,车削脱碳纯属胡说八道,还有就是500度除非有大量水汽否则不会造成脱碳,只会有少量氧化皮

签到天数: 589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8-9-27 2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江苏泰兴减速机厂的热处理工

我们也经常有这些是,根据我的经验,有可能是你们的材料有问题。我想你们是要把材料化验一下有没有问题。特别是段件是很正常的事

签到天数: 589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8-9-27 22: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江苏泰兴减速机厂的热处理工

补充说明,金加工不可能脱碳,还有氮化好象没那么快,重要的是你们有没有检查炉温‘热电偶和仪表有没有问题会不会温度高了,你们不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30 09:00 , Processed in 0.0605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