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天天小非

[讨论] 该工艺是否可以实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09-6-10 18: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天天小非 的帖子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似乎这个渗碳的温度低了一些!!

签到天数: 4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6-10 2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工艺不可取

签到天数: 30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6-11 0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琅人 于 2009-6-6 16:09 发表
个人意见,在理论上840度是可以的,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行的,成本是低了,但质量上是否能达到你说的技术要求呢,齿轮尺寸大小是怎样的?回答是不能,
碳氮共渗最好在900~920之间操作,保温时间在1.5~2小时左右,这样硬 ...



碳氮共渗温度哪有这么高,一般在850~880!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stanlyous 的帖子

看到了他们的生产工艺、生产全过程、生产过程所有温控记录(记录为电脑自动记录,手写的东西我基本不看)。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凌云谷 的帖子

真正的高手,所有技术过程分析的很透彻、很到位、很全面。
对温锻技术的理解很完美,工艺分析的合乎实际,结论下的符合要求。

佩服佩服。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6-11 16: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39楼同仁学习!

39楼仁兄分析的很不错,但我觉得此工艺也有点用效率换质量的做法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12 09: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may20011 的帖子

这种工艺,是整个“中频加热(棒材预涂石墨涂料,推荐采用粗磨的光亮棒材以去掉表面缺陷)+温锻(860-940℃,模腔喷涂石墨涂料)+可控冷却+少、无切削余量+低温低变形渗碳+喷丸提高齿面疲劳强度”工艺流程前后配合的结果,才有可能做到成本不比常规热处理贵(轧制退火态棒材+高温锻造+正火+大余量切削+高温渗碳淬火(甚至压淬)+磨齿+抛丸)。

对于这家厂的工艺,在低速齿上,变形量没有很高的要求,则始锻温度可以在860-940℃范围内调节,渗碳温度可以在小于900℃内调节(但碳势不要超过1.0mm、扩散时间比例适当、淬火温度不要超过820℃)。天天小非可以对他们提出不同变形量要求的齿轮渗碳工艺参数适当调整并建议进行变形量跟踪,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 本帖最后由 凌云谷 于 2009-6-12 09:5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感谢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14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渗碳的温度应该还可以高一点,但应该根据深层深度来决定,同样,淬火温度也是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08: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下温锻精密成形的关键技术

温锻精密成形的关键技术:
温锻成形的温度范围介于冷锻和热锻温度范围之间,因而其成形特性方面有区别于冷锻成形和热锻成形的特殊性。
1.变形温度及变形量控制:
温锻成形具有优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同于冷锻和热锻的成形温度,因此,对于各种变形材料,要发挥温锻成形的优势,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温锻温度,既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变形能力,省去中间热处理工步,又能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及机械性能。
2.润滑技术和润滑剂:
润滑是温锻成形中的一个关键技术,良好的润滑系统对工艺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常用的润滑方法可以归为4类:(1)坯料不加润滑剂涂层,工作模具采用油—石墨乳化液润滑或水、油—石墨的混合液润滑;(2)坯料采用石墨涂层,模具工作表面采用油—石墨乳化液润滑或水、油—石墨的混合液润滑;(3)坯料采用石墨涂层,模具工作表面采用水—石墨悬浮液或不含石墨的润滑剂润滑;(4)坯料采用其它涂层(不含石墨),模具工作表面采用不含油—石墨的润滑剂润滑。模具工作部分的材料通常采用耐热工具钢或高速钢。
3.模具的受力分析及模具寿命:
温锻模具在材料的变形过程中,要经受高的变形抗力及热应力的综合作用,最大变形压力可达200~250MPa,连续生产时模具温度可达300~500℃或更高。因此在进行温锻工艺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模具的受力条件和温度条件,保证模具的强度、硬度和韧性达到生产要求,避免因模具的早期失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确定温锻模具工作时的受力情况,可利用有限元法耦合模具的弹性变形及变形体、模具之间的传热过程对温锻过程进行模拟,得出模具的温度及应力分布,从而为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包括润滑和冷却系统)及尺寸提供依据。
4.温锻成形缺陷及其消除:
塑性裂纹(包括内部开裂和表面开裂)及折叠是限制温锻成形过程的两类主要成形缺陷。金属塑性成形中的塑性断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塑性裂纹的出现是变形区的应力、应变、应变速率、温度等场量以及变形材料抵抗塑性断裂的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15 1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选这么低的渗碳温度呢?好像是节能了,但是需要长时间,反倒增加了成本。始锻温度是不是也有点低,会不会产生其他不好的组织?我建议还是不要这么做的好!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0: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ssqfaw 的帖子

我搜索了相关知识,该锻造工艺现在在国外批量采用,我国现在采用的企业不多。
该工艺看是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控制。对于精锻产品,圆钢的控制和加热就是一个难题,首先保证圆钢的脱碳情况,一般采用精车外圆来保证脱碳情况。其次,精锻齿轮的下料体积要求很严,一般长度要求公差+0.1mm,外圆公差+0.1mm.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17 11: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渗碳淬火前最好先正火处理,对稳定后续热处理质量是有好处的。

签到天数: 26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6-19 09: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渗碳温度840度,建议使用碳氮共渗这样硬度,变形比单独渗碳好。800度淬火要看工件的大小了,不然心部铁素体组织过不了关。硬度也不行。

签到天数: 11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9-6-20 20: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定

否定,渗碳温度太低。无可行性。

签到天数: 19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6-22 1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天天小非 的帖子

一直在关注您的这个话题,但一直没敢发表言论。毕竟是一个我的意料之外的“新事物”!还是希望得到小非专家的更多相关信息,供大家深入学习。特别是关于渗碳工艺过程的技术关键。不知道新工艺是如何平衡较低温度和不慢的渗速的关系的?不知道较低温度淬火并保证心部硬度合格的技术关键所在?

签到天数: 20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6-22 11: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天天小非 的帖子

技术要求不明确,无法做出判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6-24 09: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不好控制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6-24 17: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这个20CrMnTi零件有效尺寸不会太大,淬火剂冷却能力也是经过核定的.否则心部组织是很难保证.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6-24 17: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ldxx 于 2009-6-24 09:27 发表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不好控制

现代加热技术、精锻技术、热处理技术、生产过程等都已经可以做到精确控制。只要理论上可行、能保质量、有效益就会有人去研究、去做。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08: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对该工艺均持有怀疑态度。
但是人家的产品就是很好。事实应该可以说明一切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 16:41 , Processed in 0.0584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