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0610|回复: 11

关于贝氏体组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7-6-12 21: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贝氏体组织形态及其形成贝氏体的组织形态随着钢的成分和形成温度的不同有多种形态,对共析钢有在550~350℃形成的上贝氏体和在350~230℃形成的下贝氏体等
   (1)上贝氏体上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的条状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典型的上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羽毛状特征,组织中的渗碳体不易辨认,在电镜下可见碳过饱和度不大的铁素体成条束并排地由奥氏体晶界伸向晶内,铁素体条间分布着粒状或短杆状的渗碳体。
   上贝氏体开始转变前,铁素体晶核先孕育并产生于过冷奥氏体的贫碳区,其内的碳处于过饱和状态并有从铁素体中向奥氏体扩散的倾向。随着密排的铁素体条的伸长、变宽,生长着的铁素体中的碳不断地通过界面排到其周围的奥氏体中,导致条间奥氏体的碳不断富集,当其含碳量足够高时,便在条间沿条的长轴方向析出碳化物,形成典型的上贝氏体。
   (2)下贝氏体典型的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片状形态,在电镜下可见呈针片状的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与针片长轴成55°~60°的角度方向上分布的碳化物颗粒或薄片。   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较低,碳的扩散能力较低,尽管初生的下贝氏体的铁素体周围溶有较多的碳,具有较大的析出碳化物的倾向,但碳的迁移却未能超出铁素体片的范围,仅在片内沿一定的晶面偏聚起来并进而沿与长轴成55°~60°夹角的方向上沉淀出碳化物粒子,而此时仍有部分碳过饱和地固溶在铁素体中,形成典型的下贝氏体。转变温度越低,碳化物粒子越细且分布越弥散。
     贝氏体转变也是形核与长大的过程。因相变是由一种成分的奥氏体分解出铁素体及碳化物两相组织,转变必有碳的扩散,但铁原子与合金元素不发生扩散。且在许多的钢种中存在转变的不完全性。由于形成温度较低,碳原子扩散困难使得贝氏体中的碳化物的尺寸比珠光体中的碳化物细小,铁素体中碳的过饱和度增加。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主要决定于形成温度,还与奥氏体中的含碳量有关。为了得到下贝氏体,奥氏体中的含碳量需达到中碳以上。


以上是资料里对B的形成的常规的论述,现在有这么个情况,在对低碳合金钢进行二次淬火冷却时发现总会有15%左右的产品的心部在冷却后会有许多的B存在(B含量占组织含量大约60%),其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心部强度,(其余的产品心部M含量在70%左右),这个用上面的理论却无从入手解释,请大家讨论下B还有其他什么特殊条件下可一大量的产生么?

[ 本帖最后由 stigershu 于 2007-6-12 22:28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3 16: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请问粒状贝氏体组织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3 2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详细讲解一下,二次淬火冷却后产生贝氏体的过程,以及如何进行控制,因为我们通过缓冷的办法,收到了一定效果,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0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对粒状贝氏体的解释就只有一句话:在特定的环境和冷却速度下出现,伴随着岛状粒状组织一起出现。

楼上的问题我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产品是一批原材料做出来的同一批次入热处理炉加工,出来就是我说的这个情况有15%左右的产品出现了上B,热处理的过程监控上和稳定性上没有问题。。。。。。。
对于我的问题有人愿意指教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6 15: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贝氏体的产生和材料和冷却速度有关
1)材料成分的偏析会导致上述工件个体差异
2)虽说仪表反映控制稳定,但工件的实际冷速可能和它出炉摆放位置,环境等等因素相关
3)当材料和冷速两者均满足穿过贝氏体区域的时候,就产生贝氏体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8 09: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的35CrMo工件也出现了上贝氏体
以前也一直在这样做
还是第一次发现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高人们能不能给个回答啊?
谢谢啦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7-28 11: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1、赞成5楼观点。分析的很对,但实际生产中却不太好确定原因
2、不知楼主二次淬火时使用什么炉子?
3、我的产品较小,筒形的活塞销(壁厚13mm左右)在盐炉二次加热淬火后心部主要出现F,但偶尔也出现很少的上B。倒是表面常出现上B。可以笼统地定性为冷却不好,但真正原因却不好找,我们是三班生产,排查原因困难啊。

[ 本帖最后由 WJFU66 于 2008-7-29 07:04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28 13: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学到不少,论坛里面的强人好多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7-31 17: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照片可以讲解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21 20: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是材料心部的成份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并且心部冷速慢,造成所处贝氏体形成区域时间长相当心部进行了等温淬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2-9 16: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请问为什么:为了得到下贝氏体,奥氏体中的含碳量需达到中碳以上。

签到天数: 37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0-4-11 14: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错了吧,贝氏体生长过程怎么可能会有碳的扩散。前辈对贝氏体相变的原理理解有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0 18:21 , Processed in 0.0526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