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681|回复: 11

怎么样控制渗氮白亮化层的厚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7 17: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本帖最后由 灰太狼 于 2010-12-17 22:40 编辑

在渗氮的时候零件表面会出现白亮化层  白亮化层是硬脆相  在渗氮的时候要严格控制工艺使白亮化层的厚度达到最低
在哪个阶段减少通氨气的量来减少白亮化层的厚度的?还有什么办法能减少白亮化层的厚度
我们知道 淬火裂纹旁边是没有脱碳的 而原始裂纹是有脱碳的  那么如果在有保护气氛下淬火  如果是原始裂纹  会不会出现脱碳呢?
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7 19: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气体的说不好,没听说白亮层有那么可怕的,除非是高速钢类不要求这个的,要不比较难于避免而且无必要。第二个是个以前没说过的问题,书上的也是老例子,不过想一想有这个可能,那就是原始裂纹比较常见的是锻后的,保护气氛下士不容易有继续的脱碳,但其实在锻压过程这个脱碳已经形成,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即使是保护气氛能有部分渗碳因素,但和机体的组织应该略有区别,比如实际浓度。如果有意做一个能混淆这些的实验条件,那就不好说了,挺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7 1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白亮层的性能有待从新认识,白亮层并不是以前认识的那么脆。纯铁催化渗氮,表面硬度800HV10, 压痕在2000倍下,没有裂纹现象,由于一级脆性。

签到天数: 10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0-12-18 08: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持器上的白亮层如果厚了就不行   容易脆断  见过 索赔的   我们控制在8um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8 10: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zj 于 2010-12-18 10:30 编辑

  从这个帖子的回复中看到一个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看法常常有差别。
  仅就白亮层而言,如果说在低碳碳素钢上的白亮层脆性并不大(一般均为一级),厚度大一些反而带来更多的好处,那么在工程上有些场合下却不这样认为。比如,用一种非常规法来检查‘脆性’,用锤击法将凸起部分打平,而不允许有剥落碎块;将圆环压成扁圆,在长轴与短轴达到某一比值时,不允许出现裂纹或剥落碎块。
  这一类非常规法检查方法,通常来自图纸要求,或者是某一外来样件,来源出处通常无据可查(姑且认为是设计要求吧)。这种场合下,白亮层的标准检查方法即便是‘一级’,也不被认可——‘失效’了,于是限制白亮层的厚度就成了突出问题。
  对于氮碳共渗零件,白亮层厚度多少,通常也是‘顾此失彼’,要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在可行范围内选择,突出重点,顾及一般。白亮层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组织,但全是优点的白亮层并不存在。
  

签到天数: 192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12-18 10: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xljh8 于 2010-12-18 10:52 编辑
  从这个帖子的回复中看到一个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看法常常有差别。
  仅就白亮层而 ...
hezj 发表于 2010-12-18 10:26

赞同!氮化白亮层深度问题(要还是不要、多深恰到好处、。。。)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争议的话题。其实对于不同的材料、产品、使用要求、工作应力等应该有一白亮层深度和等级最佳匹配问题(好比齿轮有硬齿面软齿面之分),只是这个点由于数据极度缺乏,大家在具体到产品时感到难以把握无所适从,所以发生人云亦云的现象。
关于白亮层厚度的控制则由于氮化工艺类别的不同,控制手段更加不同。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0-12-18 1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亮层看在什么场合,只为增加耐磨而不受冲击的,白亮层还是很好的组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8 15: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降低一下氨分解率

签到天数: 108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0-12-18 16: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办法呀   保持器断了 最后分析原因是白亮层太厚,只能严格控制了,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0-12-19 1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材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天涯漂泊客


    例子是讲一个T8钢薄片弹簧  因为淬火+回火  易造成变形及脱碳   工艺改进为气体渗氮处理
  要控制表面白亮化层  控制方法是减少氨气流量  :工件保温后  停滴三乙醇胺+酒精 15MIN  并减少氨气流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19 17: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zj 于 2010-12-19 19:56 编辑

哇!原来楼主想用氮碳共渗方法解决碳素钢弹簧片问题。非常规的应用把大家引导到对常规问题讨论的轨道上去了。
  这种非常规应用虽然可以视为一种‘奇思妙想’,但难以成功。因为此钢牌号淬火后在520℃以上加热后硬度降至40HRc以下,屈强比已不符合正常弹簧的技术要求。氮碳共渗对于碳素钢来说,获得的扩散层不能明显提高其硬度,氮的深入还降低其塑性;而能够提高表面硬度的是白亮层,它不具备提高弹性极限的功能,反而由于脆性问题在大幅度反复变形下而容易破裂。
  不论什么组织,发挥其优势都是有条件的。硬度并不代表一切,硬度要同组织结构联系起来才能对其使用性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11:13 , Processed in 0.0537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